湖北工业职业学院始终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以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践行“校园即社区、社区即课堂、活动即课程”理念,以“社团赋能”构建社区社团课程,纵深推进“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改革,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一、创新体制机制,赋能课程长效运行
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在“一站式”学生社区育人模式的组织优势和资源优势,强化社团课程建设顶层设计,重塑人才培养模式。一是建立社区课程教育教学机构。成立公共教育学院通识教育教研室,构建“艺术审美”“科学思辨”“历史文化”等多个教研室,系统推进社区课程体系建设,形成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融合、同向发展新格局。组建“学社”教学师资,建立“学院专业教师+社团通识教师”协同授课机制,全校62个社团,遴选54个指导老师担任社区社团活动课程指导教师,推动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在社区场域深度融合。二是完善社团社区课程制度保障。明确将学生素质拓展课程和社团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出台《学生社团管理办法》《学生社团师资队伍管理办法》等制度文件,将零散性的社团活动和素质拓展活动转化为系统性的社区课程,实现“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社区教育生态。
二、优化育人空间,赋能课程场景升级
以“学生成长成才”为中心,遵循“多功能集成”原则,盘活存量与扩充增量并行整合空间,打造集“成长发展、能力提升、实践体验、成果展示”为一体的社区课程育人空间。一是整合育人场域资源。按照“旧房改造+主题扩建”建设理念,丰富学生社区空间育人场景体验,建成社区课程“第三空间”。打造“一社区一特色”社区物理空间,结合通识教育育人路径,建设“书香型、先锋型、艺术型、创新型、平安型”等7个特色社区,形成“契合办学定位、富有社区特色、贴近学生实际”的复合型社区课程育人物理空间。二是架构“共性+个性”功能区。立足培养定位,兼顾需求实用,社区均建设共性和个性功能区共63间,共性功能区包括和山书苑、网络思政工作室、德润匠心劳模工匠工作站、和山有约党团活动室、百草园心灵花园等;个性功能区立足社区特色,分别建有“艺术手工工作坊、平安校园警务室、特色征兵文化墙等,搭建“学习支持、素质提升、实践体验、成果展示”四阶功能空间,完整覆盖“知识输入-能力转化-价值内化-成果外显”育人链条,系统支持社区课程的教学闭环。
三、重构课程体系,赋能课程育人实效
结合社区内学生成长需求和个性特点,推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教育资源联动进社区,构建多维度、个性化的社区课程体系。一是构建“五育并举”社区课程体系。从学生核心素养出发,建立“艺术鉴赏与审美体验、体育健身与生命关怀、身心健康与团队协作”3个课程模块,确定“基础课程+核心课程+拓展课程”进阶式课程结构,强化社区课程“多样性、灵活性、趣味性、开放性、体验性,生活化”6个属性,实施通识课程入驻社区进行授课,切实将《大学生文明礼仪》《沟通与交流》《播音与朗诵》《音乐欣赏与合唱训练》《舞蹈训练与表演》《健美操训练与表演》《武当武术》《健身健美与体能训练》《新媒体拍摄与剪辑》《消防救援》等10门线下课程资源汇聚到学生身边,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二是丰富“第二课堂”社区活动体系。紧扣素质提升,系统整合“思想政治与道德情操、日常管理与行为培养、学业支持与学风建设、文体活动与心理健康、职业规划与创新创业、志愿服务与社会实践”六项内容,按年度统筹规划分年级推进,低年级侧重行为规范与基础能力,高年级强化职业发展与创新实践,构建从适应教育到社会化能力提升的全周期育人闭环。低年级实施“新生适应性”育人工程,帮助完成角色转换;依托大学生艺术团,孵化5个艺术社团,开展艺术类活动;推行“社区责任田”承包制,开展“社区变形记”等劳动实践;围绕传统文化、生命健康等方面,打造“宿舍文化节”“十星级文明创建”“叠军被大赛”“洁美宿舍”“千人医疗急救培训”“消防演练”等社区品牌活动。高年级实施“就业能力”提升工程,依托社区职业体验中心开展简历优化、模拟面试等实训,引入专业教师、优秀校友组建“智创导师团”,下沉社区指导学生参与“智创苗圃”科研项目,孵化创新创业成果,实现社区资源与成长需求深度对接,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四、健全课程评价,赋能课程成效转化
完善社区课程考核评估机制,强化数字赋能,着力发挥评价“指挥棒”作用,推动社区课程学习成果向实践价值有效转化。一是优化考核评价体系。立足社区课程实践性特征,打破传统单一分数评价模式,修订《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办法》《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第二课堂成绩单管理办法》等制度,建立“过程-成果-发展”性评价体系,创新德智体美劳过程性评价实施办法。健全考核评价过程,在课程实施前开展社区需求调研,精准匹配课程目标与学生成长需求,课程实施中采用“活动课堂监测+师生互评+社区督导”多元方式,实时记录教学互动、项目进展及实践成效,结合过程性数据与终期成果对课程进行综合评定。二是强化评价结果运用。建立评价结果与育人实效的深度关联机制,开发学生“成长积分”制度,将社区课程考核成绩纳入奖学金评定、优秀学生选拔等评优评先体系。通过评价结果与成长发展的实质挂钩,激发学生参与社区课程的内生动力,实现“以评促学、以评促行”的育人目标。(学工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