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本报记者 吕超 通讯员 柯春林
“这款七彩虹电竞笔记本搭载13代酷睿 i7处理器,无论是直播推流还是游戏运行都不卡顿!”4月29日,记者在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京东·十堰数字经济产业学院(以下简称“数字经济产业学院”)的直播间看到,学生主播邹景涵正对着镜头熟练推介产品。
据校方介绍,该团队3月份通过直播销售七彩虹电脑设备实现销售额41.87万元,创下数字经济产业学院单品单月直播销售历史记录。这场由数字经济产业学院发起的产教融合实训,不仅让学生实现“入学即上岗”的零距离就业衔接,更探索出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五真”模式锻造数字新农人
“从怯场到控场,学生们的成长速度远超预期。”该校产业导师梁聪聪感慨道,“数字经济产业学院600余名学生全部接受实战化电商人才培养,从农产品溯源体系搭建到短视频营销,从冷链物流到品牌包装,我们培养的是能打通农村电商‘最后一公里’的数字化新农人。”
梁聪聪介绍,在产品筛选环节,学生团队深入竹山县、竹溪县、丹江口市等地,充分运用专业知识从数百种产品中精选出绿松石、香菇、木耳、黄酒等20余种地方特色产品。学校同步建成农特产品展览馆与直播间,构建起“选品-展示-销售”的完整链条。
在竹山县擂鼓镇广山村,师生团队深入崔家蜜生产车间,全程参与生产流程,通过对相关数据收集、分析后为负责产品销售的村集体合作社制订直播解决方案,拉动产品线上销售,带动蜂农增收。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郑强告诉记者,为破解绿松石、房县黄酒等农特产品“藏在深山无人知”的困境,数字经济产业学院依托自身电子商务专业优势,打造“政府引导—院校赋能—企业运营—农户受益”的电商助农模式。
“这倒逼我们进行课程改革。”郑强举例说明,数字经济产业学院将《直播电商运营》《主播能力与直播话术设计》等课程模块化植入教学体系;在竹溪县建设茶产业直播基地,让课堂直接对接茶园;与竹山县绿松石企业共建选品中心,学生团队开发的文创产品网络热销;聘请行业专家驻校授课,使师资配备更加多元化;引入店铺转化率、粉丝复购率等电商考核体系。
随着“五真”培养模式即“真产业、真场景、真平台、真项目、真岗位”的深入推进,教学成效显著:该院学生范旭东团队通过15场直播创收12万元,助力竹山县蜂农增收;该院与“武当一梦”文旅项目组合作打造短视频宣传矩阵,实现文旅推广和产品销售双赢;“校园达人孵化工程”带动十堰绿松石、武当香菇等地标产品近3个月销售额突破百万元。
产教融合催生创业新生态
“学生既是学习者,更是产业变革的参与者。”该校数字经济产业学院院长陈方亦介绍,为深化产教融合,学校与市农业农村局开展乡村振兴领域合作,联合湖北小蚂蚁电商等企业共建实践平台。
郑强介绍,数字经济产业学院的成功实践是学校兴办特色产业学院的缩影:在竹山县绿松石产业学院,学校教学团队与企业联合制定《绿松石分级与直播销售》课程标准,学生毕业即获“直播销售员”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在房县黄酒产业学院,校企共建“黄酒酿造+电商运营”双导师工作室;学校与茅箭区政府合作共建智慧环保学院,学生研发的“南水北调水质监测无人机”已应用于丹江口水库库区沿线生态巡护。
“月销超40万元!这就是高职教育的优势和特色,是高职教育的希望……大学生可以成为小老板!”该校党委书记边疆在微信朋友圈配发学生直播数据报告时写道,通过深化产教融合,将课堂所学化为创新创业实践,职业教育也能培养优秀人才。
暮色中,一场助农直播即将开始。学生主播方登桉琪调整好麦克风,对着镜头自信开场:“3号链接还剩最后20单,家人们,拼手速的时候到了!”伴随着屏幕右上角数字持续跳动,十堰的特色农产品通过数字高速公路奔向全国消费者。
学生主播在助农直播间销售葛根粉。
转发链接:https://syrb.10yan.com/mshow?id=199752&time=20250501#page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