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校园风光。
7月8日,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生态环境学院绿小青环保志愿服务队的8名学生志愿者组成“践行回信精神,守护沧浪清水”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社会实践团队,来到丹江口市习家店镇行陡坡村,开展了为期一周的守水护水社会实践活动。作为扎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地的高职院校,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将守护碧水与职业教育深度融合,用专业优势为“一泓清水永续北上”筑起坚实的职教屏障。
专业建设 打造护水人才培养高地
自1999年开始,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就相继开设了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环境工程技术等专业,是南水北调核心水源区唯一开办环境监测技术专业的高职院校。当时环保专业在职业教育领域尚属冷门,2009年前后,该专业甚至一度面临生存危机,一年仅招收8名学生。但学校深知水源地保护的长远意义,坚守办学初心,未曾动摇。
随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全面实施,生态环保日益成为社会焦点,该校的环保专业逐渐成为就业市场的“香饽饽”。如今,学校已构建起完善的生态环境专业群,涵盖环境监测技术、智能环保装备技术、药品生物技术等多个专业,相关的机电工程、智能工程等专业也与环保深度融合,形成了培养复合型环保技术人才的学科体系。2024年,生态环保专业群迎来938名新生,招生规模和生源质量均创历史新高。
学校还积极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与湖北山鼎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合作堪称典范,从最初的“现代学徒制山鼎订单班”“定制复合型人才”,到如今共建“智慧环保产业学院”,15年的合作不断深化。此外,学校还与丹江口、茅箭共建特色产业学院,与链长企业山鼎环保共建智慧水务产教融合实训基地,配备价值3000万元的专业设备,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接触和掌握前沿的水务处理技术和管理知识。
“在专业建设上,学校紧扣水源地保护需求,推进金专业、金课程、金教师、金基地、金教材等‘五金’建设。环境类专业现有45位专任教师,其中博士3人,副高及以上职称占比35%,研究生学历占比40%,‘双师型’教师占比70%,高级技师占比37%。这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供了坚实保障”,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校长郑强介绍。
人才输出 为守水护水注入持久动力
“每年毕业生中约六成留在十堰,服务于为祖国守护北方‘大水缸’。”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生态环境学院院长胡菊的话语中满是自豪。自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实施以来,学院及时调整办学目标,致力于为服务南水北调培养本土需要的环保人才,在课程设置和开发上以水为主,培养了一大批扎根库区的“守井人”。
湖北山鼎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鄂西北首屈一指的新三板上市环保企业,承担了十堰市众多政府环保工程的运营工作。该公司董事长张宝军表示:“我们公司有200多人,一半以上员工都是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毕业生。”这一数据充分印证了该校培养的环保人才在实践中的认可度。
学校不仅注重人才的培养数量,更关注人才的培养质量。通过聘请企业导师,实施“双导师制”,让学生在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中得到全方位的指导。融合“数智”技术,与企业共同开发典型生产性实践教学项目,推进教学改革。学生凭借丹江口库区水环境治理项目,荣获多个省赛金奖,并勇夺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环境监测与检测”赛道银奖、职业规划大赛国赛银奖,毕业生就业率超95%。年培训库区环保从业人员2000人次,未来三年还计划定向培养800名“水医生”“河管家”,这些人才如同涓涓细流,汇聚成守护丹江口水库的强大力量。
技术支撑 用科技赋能水源地保护
依托中央财政支持的国家级环境监测与治理实训基地、国家级水净化协同创新中心等平台,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推进“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三链融合,为水源地保护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学校组建博士团队,攻克库区消落带治理等3项关键技术。联合企业开发的智能监测设备在丹江口库区推广应用,获十堰市科学技术发明奖。近年来,团队完成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30余项,联合企业科技成果转化2000余万元,技术服务到账500余万元。
“专家进库区”行动是学校技术服务的重要举措,学校计划每年开展50场次“环保技术下乡”,助力10个乡村建成生态示范村。在丹江口市均县镇关门岩村,学校的指导老师带领学生针对当地村民开展农业面源污染科普宣教活动,将先进的环保技术和理念送到田间地头。
学校还积极参与智慧治水体系建设,依托十堰市建成的覆盖2000公里管网的数字孪生平台,在水质预测预警、生态流量智能调度等领域不断探索。通过技术创新和服务,为提升水源涵养能力、应对极端气候等系统性挑战贡献职教智慧。
志愿服务 让守水护水成为全民行动
“每年,我们有百余名环保专业毕业生选择扎根十堰环保一线,万余人次志愿者投身到护水巡河、小流域综合治理、环保宣教等公益活动中。”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团委书记张玲介绍道。学校积极打造“绿小青”“小草”等环保志愿服务品牌,让志愿服务成为守护水源地的重要力量。
学校还构建了志愿服务体系,成立“跨区域南水北调青年志愿队”,开展巡河、生态科普进社区等活动。建立志愿服务积分制度,与学分认定、就业推荐挂钩,激励更多学生参与到守水护水的行动中来。2025年,学校在“绿小青”环保志愿服务队成立了生态文明宣讲分队、水环境治理科普分队、丹江口库区巡河监测分队、南水北调沧浪源文艺分队四个分队,加快推进规范化、专业化、精准化、品牌化发展,志愿服务队在湖北省高校“与绿同行”微公益环保创意大赛中荣获一等奖,并获评十堰市2024年优秀志愿服务组织。
2025年暑期,生态环境学院“绿小青”环保志愿服务队实践团队深入调研村情,完善实践方案;开办暑期爱心托管班,开展水环境治理科普宣传;发起“洁美村庄”行动,助力“六无乡村”创建。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将守水护水的理念传递给每一位村民。
文化传承 筑牢守水护水的精神根基
水文化是水源地保护的精神纽带,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擘画水文化生态的“发展新蓝图”,让守水护水的理念深入人心。
在丹江口市习家店镇行陡坡村,学校暑期实践团队的“绿小青”环保志愿服务队队员们深入挖掘已有数千年历史的汉水沧浪文化,通过村民的讲述,了解均州古城、沧浪亭的历史变迁,吟诵《沧浪歌》,感受守水护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们还采访移民和移民后代,聆听移民搬迁过程中的感人故事,传承顾全大局的爱国精神、舍己为公的奉献精神。
学校将南水北调精神和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融入环保技能培养和志愿服务活动,打造“生态思政”品牌课程,将库区治理案例融入课堂教学。通过这些方式,让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深刻理解守水护水的重大意义,将“忠诚守井人”的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从专业建设到人才输出,从技术支撑到志愿服务,再到文化传承,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守水有责、育才为基”的使命担当。在未来,学校将继续深化“专业群对接产业链、教学改革对接治理需求、校园文化对接生态文明”的办学思路,力争将环境监测技术专业群建成国家“新双高”专业群,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可持续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让一泓清水永续北上,滋养更多土地和人民。
撰文:柯春林 田运科 陶亿
图片由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宣传部提供
数字报 | 客户端 | 网站
Copyright © 湖北日报 [鄂ICP备12007957号-2]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