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宋雅璐 张贞林 通讯员 郑妍妍 陶亿
“赛车上每一颗螺丝都必须拧到最紧,教学中每一个细节都必须抠到最细。”说这句话时,40岁的别玉娟正带着学生在实训车间里调试制动系统,为2026赛季全力冲刺。2025年8月,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巴哈大赛现场,这位来自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女教师,带领17名学生力压多所985、211高校,以单圈计时赛第3名的成绩,摘得职校组二等奖。
十六年淬炼:
从理论课堂到实践战场
今年40岁的别玉娟,已在职业教育领域耕耘了16年,始终坚守在汽车制造与装配专业的教学一线。《汽车机械基础》《汽车构造》《汽车焊装》……八门专业课程经她重新整合,构建出“设计——制造——测试”全流程教学体系。她率先将企业真实生产项目引入课堂,带领学生完成东风商用车零部件轻量化设计等实战任务。
“别老师手上既有粉笔灰,也有机油味。”2023级学生李东昇说,“她让我们明白,工匠精神不是口号,而是每一道焊缝都要均匀饱满。”
2009年,别玉娟刚站上讲台时,《汽车构造》课程还停留在理论教学阶段。“职业教育绝不能纸上谈兵。”她带着学生扎进实训车间,把东风商用车的真实案例变成课堂内容。螺栓扭矩必须精确到牛顿米,焊缝长度要精准至毫米……在她的课堂上,“差不多”是绝对禁词。李东昇记得,别老师曾因为0.5毫米的装配误差,带着他们反复拆装动力部分直到凌晨。“她手上总有洗不尽的机油味,可那就是工匠精神真正的样子。”
16年来,她指导的学生在学校计算机绘图比赛中屡屡获奖,很多毕业生也因此在一些车企担任设计师。设计的轻量化悬架系统被企业评价为“具备量产潜力”。
沙场点兵:
女教师带队力压名校
2025年8月,巴哈大赛现场,别玉娟是极少见的女性指导教师。在日均41℃的高温下,她带领17名学生与全国高校车队同台竞技。
备赛的11个月里,她白天授课,深夜研读赛事规则,周末和学生泡在实训基地破解技术难题。当赛车转向系统出现异常抖动,她连续三天带队排查,最终发现是万向节0.5度的安装偏差。
“别老师比我们还能熬。”车队队长左自超回忆道,“高温下她坚持检测车辆,工服湿透结了盐霜,她都浑然不觉。”最终,车队以6分14秒的单圈成绩斩获季军,其赛车可靠性赢得裁判组和兄弟车队的一致认可。
“别老师真的把我们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关心。”这次参赛的唯一女生穆婧婧红着眼圈说,“备赛期间,别老师不仅关心造车进度,还关心我们的住宿和吃饭,暑假给我们办好留校申请后,考虑到食堂装修没开张,为了让我们安心造车,别老师买来大米、面条、蔬菜,为我们炖排骨做饭,这一坚持就是一个暑假。”
当裁判长宣布“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获单圈第三名”时,学生们和别玉娟老师一起欢呼——那一刻,所有的汗与泪,终于迎来绽放。
新征程:
从二等奖到一流工匠摇篮
首战告捷,别玉娟却更关注静态赛中的失分:“设计报告得分不高,说明理论转化能力还要加强。”回来的火车上,她召集队员开会总结,启动“2026赛季提升计划”:建立“老带新”三级技术传承机制,增设运营管理岗;将赛事标准融入《汽车车身制造》、《汽车装配与调试》等课程,真正实现“以赛促教”。
“我们要培养的不是简单技工,而是能创新、懂管理、适应产业升级的复合型人才。”如今,她正带队优化设计下一届巴哈大赛,并计划将赛事经验编写成校本教材。
实训车间里常亮着灯,空气中时常弥漫着钢管焊接的特殊气味。几个学生蹲在悬架边讨论减震器刚度,别玉娟轻轻递去热水:“慢工出细活,但更要巧工出精品。”
“职业教育的核心,是让学生有价值、有尊严、有未来。”望着赛道上奔驰的赛车,她目光炯炯,“这些孩子,终会成为中国智造的一线骨干。”
别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