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组织近500名2025级大一新生,分赴茅箭区、郧阳区、丹江口市三地,开展以“体验车城底蕴·传承红色匠心·赋能绿色发展”为主题的“行走的思政课”实践活动。此次活动是学校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举措,通过将课堂延伸到红色基地、乡村田野与重大工程现场,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深化对十堰的认知,也为即将到来的2025国际武当太极文化节储备服务能量。

三线并行:在行走中悟初心、在实践中长本领
本次“行走的思政课”规划了三条特色线路,每条线路均围绕“思政+实践+专业”深度融合设计,引导学生将理论认知转化为服务社会的能力。
在茅箭区线路,学生首先走进东沟红色教育基地,通过默哀、敬献花篮、集体朗诵《少年中国说》等仪式缅怀革命先烈,聆听中原突围部队的英勇事迹。“站在纪念碑前,我深刻感受到革命先辈的牺牲精神。”来自黄冈的新生曾喜军表示,这次红色教育坚定了他入党并服务基层的决心,“希望未来能留在十堰,到最需要的地方去。”当日下午,学生们在忆乡坪文旅产业园,通过体验掐丝珐琅等非遗手工创作,将家国情怀融于匠心实践;在大坪村学习扶贫干部黄星的先进事迹,与驻村干部交流振兴经验,并结合旅游管理、电子商务等专业撰写《乡村振兴倡议书》。“看到村里的特色农产品,我想到可以用大数据帮助精准营销,用科技监测农作物生长和病虫害情况。”计算机专业新生霍榆亮表示。

郧阳区线路以“文明溯源·赋能乡村”为主线。学生在郧阳区博物馆通过“郧县人”头骨化石与远古文明陈列,理解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在龙韵新村实地调研“易迁+治污+产业+扶贫”发展模式。各小组还结合专业背景,为龙韵新村设计旅游路线、品牌故事等“金点子”,推动专业知识服务乡村发展。随后,参观郧阳恐龙蛋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则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文明理念的理解。

丹江口线路聚焦“守护水源·家国情怀”。在丹江口大坝,学生聆听大坝“长高”背后的国家战略与技术突破,亲手操作水质检测设备,理解水质保护的科学逻辑;走进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纪念园,通过移民迁徙的影像、家书、旧物等实物,感悟“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并记录最打动自己的移民故事。活动最后,全体学生在丹江口水库沿岸开展“清岸行动”志愿服务,清理垃圾、学习护水知识,将生态责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从“陌生”到“扎根”的育人实效
“学校约70%的学生来自十堰市外,开展‘行走的思政课’就是要让他们从‘陌生’到‘熟悉’,最终‘爱上十堰’。”该校党委委员、副校长李爱萍表示,首批近500名新生参与后,学校将继续根据天气情况推动活动覆盖全体6000余名大一新生,强化学生与十堰的情感联结。
不少外地新生在活动中完成了从“听说十堰”到“心仪十堰”的转变。曾喜军说:“亲自走过才知道,十堰不仅有红色历史,还有蓬勃的乡村和美丽的山水。”霍榆亮则更坚定了专业报乡的志向:“我要把计算机技术真正用到农村产业中,为十堰发展出力。”

从“知十堰”到“宣十堰”的闭环设计
本次实践活动还与2025国际武当太极文化节紧密衔接。学校希望学生通过沉浸式学习,不仅成为“十堰的学习者”,更成为“十堰的宣传员”。新生路佳表示:“现在我们更懂十堰了,未来作为志愿者服务太极文化节,也能更好地向世界介绍这座城市。”
据悉,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后续将组织感悟分享、实践报告评选等环节,将行走成果转化为教学案例,并组织学生志愿者参与即将举办的2025国际武当太极文化节服务,真正实现“从学思政到用思政”的育人闭环,为十堰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播培养更多“知十堰、爱十堰、建十堰”的青年力量。(记者 周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