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达生:愿与十堰职院携手创造郑和文化品牌
——专访新加坡国际郑和学会会长、马六甲郑和文化馆馆长陈达生博士
记者蕴芝/文壮戈/图
4月7日,应我院邀请,新加坡国际郑和学会会长和马来西亚马六甲郑和文化馆馆长、历史学博士陈达生先生一行莅临我院,在为期两天的时间里,陈博士深入探访了我院艺术设计系,与师生进行了的交流。陈博士还被我院艺术设计系聘为终身教授。
陈博士为何要花费近40年的时间,倾尽所有,建成当今世界最大的郑和文化会馆?此行的目的是什么?对我院的印象如何?
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陈博士——
陈达生先生(右)受聘我院艺术系终身名誉客座教授
记者:您为何要建“郑和文化会馆”,为何要在马六甲建世界最大的“郑和文化会馆”,目的和意义何在?
陈博士:首先是因为郑和的贡献与其精神对当前的世界格局有密切的关联,它对当前的世界格局能起着很好的影响。郑和船队在马来半岛和阿拉伯半岛建立航海贸易基地,对加强船队在东西方的贸易起到重要的作用,并有助于贯通海上丝绸之路东西两端的贸易往来,有力地推动了海上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
其次,在马六甲,我发现了郑和当年设立的“官仓”的遗址和几百“郑和瓮”。由于马六甲地处南洋与印度洋要冲,是东南亚的一个商业中心,也是东西洋水陆交通的枢纽,它是郑和船队开往东南亚及西亚、中东、非洲的必经之地,郑和七次下西洋,曾有五次经过马六甲。因此,我想如果能够再此遗址上建立一座“郑和文化会馆”,这将是对弘扬郑和文化与精神的很好载体。
近40年来,我们夫妻利用各种机会,深入印尼、马来西亚等地与当地各民族交流,还四处搜集中国古陶瓷,先后投入近2千万元,收集900多件中国历代古陶瓷(其中,不少是从马六甲沉船中打捞上来的中国明朝古瓷,这些沉船上的明代古瓷,绝大部分是郑和七下西洋时,送给东南亚土著人的礼品。)
我们建家庭古陶瓷博物馆,建郑和文化会馆,主要是用来证明中国文化对南洋的影响,以及这些东西如何影响东南亚一带土著人的风俗习惯等。我希望能通过它的展出,去让人们更了解郑和文化,尤其希望它能够促进东南亚以及世界人民实现不同民族的文化思想的交流与沟通,希望它能够对实现和谐世界起到一定的作用和贡献。
记者:该馆每年接待多少人来访?
陈博士:每月大约有一万多观众从世界各地到会馆来参观。
记者:此次陈博士来我院的目的?
陈博士:来贵院的目的是了解贵院的发展状况,并希望能与贵院合作,以弘扬郑和文化和精神为主题,以各种不同的艺术载体和艺术工艺表现形式,比如漆艺、陶艺等,创造郑和品牌。同时,希望能为贵校师生的工艺品与世界市场之间架一个桥梁,把他们的作品融入海外市场,以激励贵校师生在工作上、在艺术创造上有更高一层的发展。
陈达生先生在我院艺术系教师个人画室参观
记者:对我院的印象?
陈博士:我非常惊叹贵校有如此快速的发展,有如此庞大的、崭新的、高艺术的校园建筑。我敢肯定,在如此优美的校园环境里,将一定会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对社会有贡献的工艺人才,我预祝贵院兴旺发达,预祝贵院的学子们前途无量。
链接:
◎之一关于陈达生博士
陈达生博士为新加坡国际郑和学会会长和马来西亚马六甲郑和文化馆馆长。他的兴趣很广,除了古董收藏之外,他还致力于对新加坡与马来西亚之历史古城和古建筑之保存与修复的工作。
陈达生于1960年毕业于新加坡南洋大学后,获得印度尼西亚政府奖学金进入雅加达印度尼西亚国立大学深造,专攻马来与印度尼西亚研究,先后获得该大学的学士、硕士(印尼研究)与博士(历史)学位。
1965年起陈达生先后分别在新加坡义安学院、国立东南亚研究院以及南洋大学担任讲师、研究员及助理教授。他通晓多种语言包括梵文、阿拉伯文、马来/印尼文、爪哇文、巴达文、荷兰文以及中英文,出版了以中、英与马来/印尼文撰述的专著十余部及论文数十篇。
陈达生先生在我院参加学术研讨会
◎之二关于马六甲郑和文化会馆
为了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华人、华侨出资3000万人民币,在马六甲郑和官仓遗址建一个郑和文化馆。2006年6月25日,位于马六甲市中心广场钟楼对岸荷兰街的马六甲郑和文化会馆举行落成开幕典礼。该文化馆总面积8000平方米,共三个楼层,分郑和在中国、郑和在马六甲、郑和宝船三大部分,展出郑和下西洋所带的数百件瓷器、海产品、宝船模型等,还展示郑和船员生活场景,在古老的中国馆里开设了茶馆和郑和纪念品中心,于2006年8月21日正式对外开放。
为了建好郑和文化馆,陈达生和妻子郑月梅两次赴北京、南京,三次到福建长乐考察访问郑和遗迹和展馆,向长乐郑和馆赠送自己收藏的10个“郑和瓮”。
马六甲郑和文化会馆的建立也得到中国文物学会会长罗哲文、北京故宫、南京郑和纪念馆和长乐市人民政府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