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讯(文/周小丽 图/刘欢 高腾飞)7月28日,电亮青春志愿者服务队走进铁三处社区,面向40多位小朋友开展“非遗文化体验日”活动。此次活动旨在通过沉浸式实践,让少年儿童近距离接触传统工艺与古典文学,加深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与认同,助力传统文化传承。活动全天分时段开展漆签制作、古诗竞赛及剪纸体验三项主题内容,形成贯穿古今的文化学习链条。
上午,活动中心的长桌上整齐摆放着素白的书签、天然矿物颜料。志愿者们先是为孩子们讲述了漆艺的千年历史:早在秦汉时期,文人便以漆饰木签为书箧添彩,到了唐宋,更有在漆签上题诗赠友的雅趣,这项被古人视为“以木为纸、以漆为墨”的手艺,始终承载着中国人对日常器物的审美追求。志愿者的讲解让孩子们眼中泛起好奇的光芒。在指导下,孩子们屏息凝神,用色彩勾勒纹样轮廓,一幅幅作品俨然成型。
午后,古诗竞赛如期开展。“沙场点兵”环节里,孩子们接龙背诵含“兵器”意象的诗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壮与“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激昂在室内交织;“移花接木”中,他们用“春”“月”“江”等意象重组诗句,在文字游戏中体悟古典诗词的韵律之美。“文学素养”问答环节,当被问及“为什么古人喜欢在诗中写月亮”时,二年级的乐乐抢答:“因为月亮像信使,能把思念带给远方的人!”稚嫩的回答道出了中国人“千里共婵娟”的文化密码。志愿者解释道:“古诗竞赛不只是知识比拼,更是引导孩子们触摸文化基因的过程。这些凝练的文字背后,是中国人特有的情感表达方式与哲学思考。”
活动尾声,红纸与剪刀的碰撞奏响非遗传承的序曲。志愿者们展示的“春”字剪纸暗藏玄机——字体中嵌套着含苞待放的梅花,寓意“春到福来”;“中国结”纹样则以盘长结为主体,象征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当看到老师剪出威风凛凛的“小老虎”时,孩子们发出阵阵惊叹。“剪纸是最贴近生活的非遗艺术,窗棂上的福字、节庆时的窗花,都是它的身影。”在志愿者的耐心指导下,孩子们剪出的作品虽略显稚嫩,却充满童真与创造力。五年级的小林将自己剪的“福”字贴在玻璃窗上,兴奋地说:“过年时我要给家里剪满窗花!”
活动结束时,服务队指导老师与社区负责人就深化合作达成共识。双方计划在未来以“一老”“一小”两个特殊群体为服务对象,开展“传统文化进社区”等系列活动,让扎染、书法等更多传统项目走进社区。“爱心托管班”班主任表示:“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像这样‘润物细无声’的浸润。我们希望通过持续的志愿服务,让少年儿童在动手实践中感受文化魅力,成为非遗传承的小小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