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收获感动与希望
“5·12”灾难过后,人们关心被地震摧残的灾区何时能重新建起美好的家园,也关心那些被灾难伤害的人们,尤其是孩子,能否扫除心中的阴霾,重见阳光。5月22日至27日,我市6名志愿者组成的心理救援队从十堰出发奔赴灾区,进行了为期5天的儿童心理救助
本报记者王云英
23日,抵达成都
5月22日出发。火车上,救援队的队员们都睡不踏实。虽然他们都是有多年经验的心理健康专家,但灾后应急障碍干预治疗,在他们的职业生涯中,几乎是第一次尝试。23日早上7点,大家都睡不着了,不约而同地聚在一起,准备相关资料,并相互交换着意见。
23日下午1点10分,志愿者到达成都火车站。1点50分,他们到了中国儿童基金会驻四川大学(望江校区)办事处报到。在那里,满校园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志愿者,仅有的一些工作人员被众多热血沸腾的志愿者包围着。不久,队员们了解到,他们来晚了!各个灾民安置点为防打扰,都被严加管制着,心理咨询工作基本都要求由本地志愿者完成。分配给外来志愿者的只能是在成都市区之内做一些事务性工作,如给新来的志愿者做心理培训、到大街小巷发放心理自救宣传单、为成都市民做5·12心理调研及汇总等。大家的心都沉甸甸的。
顾不上路途的疲惫,队员们开始在成都开展心理调研和疏通工作,同时积极联系当地救灾指挥部和先期到达的志愿者,希望能到更需要的地方去。
进入德州灾民安置点
5月24日是个晴天,成都余震不断。清早,队员们就来到成都五块石车站。车站内有专门的灾民候车服务区,他们分头开始工作。通过调查了解到,这些由各个灾区来到这里的灾民,虽然自己家里没有人员伤亡,但都有不同程度的焦虑、过分担心、烦燥不安等负面情绪,而孩子们则对已经过去的“5·12”害怕不已。
与此同时,车站的管理人员前来为他们送水致谢,并表示愿意帮助协调车辆进灾区。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企业负责人得知他们要赴一线进行心理援助,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丰田轿车放心地交给队员们使用。
上午10点,队员们来到了德州灾民安置点。11点多,他们进入了彭州双虎家私灾民安置点。还未进入,大家便闻到消毒药水和汗味混合的浓烈气味。
忧伤的雨霞
在彭州双虎家私灾民安置点,队员徐瑛遇上了10岁的牟雨霞。牟妈妈说,雨霞的父亲在地震中遇难,之后,这个从前开朗活泼的孩子变得不爱说话、不愿沟通,很少吃饭,也不哭,总是一个人静静地呆着。看到牟雨霞哀伤的眼神,徐瑛很心疼。好在这个孩子能面对现实,没有回避,能承认父亲的永远离去。
随着咨询的进行,徐瑛的拥抱终于让雨霞压抑的悲伤、内疚得到了释放。采访中,徐瑛回忆说:“看到雨霞眼泪流出的瞬间,我的血液都凝固了,这毕竟是我干预的第一例灾后应急障碍。”随着痛苦的缓解、情感的释放,雨霞慢慢趋于平静,出于惯性她还是不愿走动并与人沟通,可能在她看来,悲伤应成为习惯,父亲既已离去,她就不应该再拥有笑容。为了帮助这个孩子平息心情、回归理智,徐瑛对她说:“父亲已经走了,无法挽回了,但你还有妈妈,妈妈同样悲伤,需要你健康快乐地成长。”听了这番话,雨霞抬头看了看憔悴的妈妈,对徐瑛点了点头。
为了达到良好的咨询效果,帮助雨霞重拾以往的笑容,徐瑛决定带着这里的孩子做心理游戏。心理游戏以如何自救、互救为主线,在游戏中建立榜样,最大限度地发挥孩子们的模仿天性,表扬最佳自救方式、鼓励团结互助。
徐瑛和志愿者召集来了大大小小六七个孩子,小一点的由他们抱着到空场,大一点的则自己走到空场。前两轮的游戏中,雨霞表现不是很好,随着游戏的深入进行,快乐氛围的感染,孩子们都不由自主地露出了开心的微笑。
失去妈妈的小雯雯
与此同时,同去的市一中老师尚昆也碰到了一个孩子雯雯。雯雯是由奶奶从银厂钩带来的,今年三岁半,大大的眼睛,长长的睫毛,一笑有两个小梨涡,非常漂亮。在地震中,她失去了妈妈。十几天里,她一直哭着吵着要妈妈。尚昆见到这个可爱的孩子,怜爱之心油然而生,她陪孩子说话、逗孩子笑,并一直抱着她。尚昆的拥抱让小雯雯找到了妈妈的温暖,尚昆要走的时候,雯雯无论如何也不愿松开双手,并大哭大闹。
此情此景,让每个在场的志愿者悄然落泪。为了让孩子不再受灾后的二次情感伤害,在场的每个队员开始轮流抱着雯雯玩儿,并且每个人都要不断地赞美她,但每个人与她接触的时间不得超过十分钟。这样做的目的是让雯雯知道,对于她缺失的情感,将会有更多的人爱她、喜欢她。
最后,队员们不得不含泪离开这个灾民安置点。心理咨询师周新分析,小雯雯的情况,是一种典型的情感缺失后的移情。因为失去妈妈,对酷似妈妈的人有一种强烈的依赖感。这需要耐心细致地对孩子进行心理疏导,引导她早日走出阴影。
进入都江堰
经过多方交涉,5月25日,救援队的刘金山和徐瑛有机会和四川日报记者毛漫丁一起进入重灾区都江堰。
都江堰市区内的幸福家园灾民安置点是为市区内跨塌的丹凤小区和幸福小区居民专造的移动板房,盖好后可容纳1.5万人,做到一户一间,灾民们将在这里住两到三年。因为还在建设中,目前住进去的灾民大概有千人。
在与居民做了一些沟通之后,刘金山和徐瑛找到了这里的赈灾学校,开始与孩子们进行亲密接触。由于这些都是都江堰市区的孩子,房屋虽有跨塌,但人员和财产损失不重,所以孩子们都天真活泼,在游戏中表现出了丰富的想像力。
下午,刘金山、徐瑛二人来到了什邡。一路上他们看到,店铺基本关着,人们都在马路两侧的帐篷外三两一群地呆着。在路边的帐篷医院外,一群孕妇在医护人员的陪护下抱着宝宝在马路边坐着,因为刚刚发生了余震,所以年轻的妈妈们不得不让这些出生几天、甚至几小时的宝宝早早地出来见见世面。
下午5点左右,他们到了一个体育场,这里是一个灾民比较集中的安置点,满是五颜六色的帐篷。刘金山和徐瑛开始展开心理干预知识、灾后心理调节知识的介绍,希望灾民们能在余震中调节好自己的心理。在知识普及过程中,也有人对他们有排斥和防范心理,后经耐心沟通,灾民们知道掌握必要的自护、自救知识是重要的,尤其不能忽视对孩子的教育。
之后,队员们开始带孩子们做心理游戏。可能是刚刚余震的原因,孩子们兴奋异常,他们游戏中大声地尖叫着,也许这种方式能帮助他们排解潜意识中的恐惧。
队员徐瑛在日记中写到:“这一路走来,有太多的感动,它来自于普普通通的人们。全国各地源源不断进入四川的物资和志愿者,其实对受灾的群众还只是杯水车薪,但为什么我们还要满怀热情地投入呢?这也许就是手牵手、心连心的爱的传递,它不仅温暖振奋着受灾的民众,给他们希望,更震撼着我们,让我们懂得珍爱、懂得感恩,懂得人活着的真正意义。他们的坚强、他们的乐观向上,让我们懂得房可塌、路可断,但人心不倒、信念不倒。”
《十堰晚报》2008年6月11日A04版报道
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