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热点排行榜
分享到:
媒体关注

[十堰周刊]专版:十堰职院新校区建设指挥长李晋访谈

来源:本站原创阅读:发布:2008-09-05

建设高职教育新的发展平台

——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新校区建设指挥长李晋访谈

□本报记者 夏维军

□祝移民 田平

□壮戈/图

十堰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十堰职院)新校区建设一直受到全市人民的高度关注。现在,新校区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现已开始整体搬迁。为此,本报记者专门采访了十堰职院党委副书记、新校区建设指挥部指挥长李晋同志。

记者:李书记,首先恭喜十堰职业技术学院搬入新校区。十堰职院新校区建设的缘由是什么?

李晋:新校区建设是解决制约我院发展的瓶颈问题,也是加快改善办学条件、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首要问题。我们原来的校区面积仅100余亩,撑破天也只能容纳2000人,远远不能满足现有6000学生的办学需要。加之学校1999年后参与十堰区域高校合并,已经着手实施的扩建计划被迫叫停,错失了高校快速发展的五年黄金时期,导致生均校园面积、校舍面积、教学仪器设备值等与国家的规定差距巨大,学院生存发展面临十分严峻的形势。市领导和社会各界对此高度关注,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多次组织调研,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也反复建议、提案,全院师生员工更是强烈期盼尽快开展新校区建设。在省政府明确十堰地区高校合并暂缓进行之后,市委、市政府迅速作出决定,同意我院另选新址整体扩建,并报省政府批准,从而拉开了我院新校区建设的帷幕。

记者:新校区建设的意义和作用有哪些?

李晋:关于这个问题,借用市委书记陈天会同志在我院调研时的话,是一件打基础、管长远、公益性的大事,事关十堰职业教育的发展,事关十堰经济社会所需人才的培养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事关十堰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建设。我理解至少是四个有利于:一是有利于打造十堰职业教育新的发展平台,引领和带动十堰职业教育快速发展,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并且拓宽就业渠道。二是有利于十堰职院自身的建设和发展。全面提升学院的综合办学实力,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把学院建设成为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三是有利于促进十堰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建设。从某种意义上说,高校是所在城市的名片,职院新校区如果建设好了,不仅能够进一步提升城市功能,还将为我市的发展增添一座标志性建筑和文化建设高地。四是有利于加快东部新城的开发。新校区位于北京路和天津路之间,现在全院师生接近七千人,入住以后,必将带动东部新城和北京中路的发展,进一步拓宽城市发展空间,促进周边服务业和房地产业的繁荣。

记者:新校区是什么时候开工建设的,目前进展情况如何?

李晋:2006年1月市发改委正式立项以后,大约一年时间,完成了规划、设计、征地、搬迁等工作;2007年元月16日土石方工程开工,2007年8月22日第一个单体建筑即5号教学楼破土动工,随后16个单体建筑和部分市政建设项目相继动工。目前已有包括4栋学生公寓、3栋教学楼、北区食堂、行政中心等9个项目,将近10万㎡的建筑投入使用,2条主要干道已经硬化,水电供应基本到位,建成了25个足、篮、排球场地,边坡支护、校门、围墙、绿化等市政园林工程正在加紧进行。我们从8月中下旬开始安装教学、生活设施,9月上旬老生搬迁、新生报到,全校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整体入住新校区。余下的工程将边办学边施工,预计明年能够全部完成。届时,一座崭新、靓丽的校园将呈现在广大师生和全市人民面前,并成为十堰城市建设的又一个亮点。

记者:从市委、市政府决定学院扩建到现在不足三年,正式开工也只有一年多的时间,对于这样一个投资几亿元的大型工程的建设速度在我市可谓超前。你认为工程建设能快速推进的原因是什么?

李晋:我院新校区建设之所以能够快速推进,一是要感谢市委、市政府的正确决策和高度关心。市委、市政府将我院作为全市职业教育的龙头加以建设,并将新校区列入了全市“十五”重点工程建设项目。为解决建设资金问题,将老校区拍卖收入全部用于新校区建设,并从财政拔款3000万元,还出台文件,最大限度地减免各种规费。为帮助解决建设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主要领导几次现场办公,有力地推进了建设进程。二是要感谢市直各相关部门、茅箭区及所辖单位的大力支持。各主管部门对我院新校区建设实行超常规的管理方式,办理各项手续时,基本上一路绿灯;茅箭区以及东城开发区、二堰街办都成立了支持高校建设指挥部,帮助协调解决了许多纠纷,徐家沟村、姜湾村在村民中做了大量工作,所有这些,都为我们加快工程进度提供了有力的保证。三是要感谢全院教职工的理解与支持。2005年学院召开教职工代表大会讨论兴建新校区问题,全体代表一致表决同意,从建校元老到新进职工,都表现出极度振奋的精神。我们抽调人员,各系各部门全力支持,经常有教师到工地去看望,他们的鼓励、信任我们至今还记忆犹新。特别是在老校区土地处置不太顺利,建设资金异常紧张的节骨眼上,全校包括已经离退休的教职员工,把自己不多的积蓄全部拿出来,并动员亲友借给学院4000多万元,极大地缓解了建设资金紧张的局面。四是要感谢参加新校区建设的各家施工单位。他们在我院建设资金没有到位的情况下,充分理解学院的难处,尽其所能先期开工。特别是几个土石方施工单位,中标价格本来就低,完工以后因为要抢单体,还有部分工程款尚未支付,尽管他们自己也欠有不少外债,但仍能给予理解。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院党委的坚强领导和强力推进。院党委、行政把新校区建设作为加强和检验班子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抓手,以强烈的事业心和使命感,拧成一股绳,勇于作为,敢于负责,求真务实,克难奋进。学院成立了领导小组和指挥部,党委书记、院长、副书记都参与其中。学院主要领导经常深入工地,发现问题及时研究、立马解决;在许多重大问题的决策中,不等、不靠、不拖、不推,坚定不移地向前推进。这种精神也极大地鼓励了参加建设的所有人员,我们指挥部有四摊子,大家各司其职,尤其是工程办的同志,每天盯在工地上,没有双休日,没有寒暑假,连续两三年了,累了不休息,病了也不住院。我们聘请担任指挥部顾问的两位退休教工,一个67岁,一个73岁,早出晚归,兢兢业业,连施工单位都被感动、折服。在此,我也一并向所有参加建设的同志们表示感谢。

记者:新校区建设遇到的困难和压力肯定不少,能否请你介绍一下?

李晋:我们有同志曾经把新校区建设比喻为唐僧西天取经,意思是经历了不少磨难,许多事情已经过去了,等任务完成以后,我们会认真总结的,现在只能简单介绍一下。比如场地平整,这一块原本是谁也不看好的蛮荒之地,三条沟,六个凹,高差接近70米,我们改造成目前的状况,四个标段,干了近一年时间,土石方量多达460余万方。再比如基础,由于地形复杂,为降低工程造价,我们几次调整规划,但还是有许多地方,没有几十米,就到不了中等风化岩。行政中心60多个孔桩,全部超过20米,电子系最深的孔桩53米,据说创了全市之最。校区北面即将完工的边坡项目,长180米,最高处45米,施工单位说,这也是迄今为止他们见到的体量最大的边坡支护工程。

最大的压力是资金不足,尽管我们得到了方方面面的支持,但从征地开始,到全部完成已经上马的项目,需要好几个亿。缺口太大了,再怎么精打细算,也算不过账来。由于老校区出让较晚,资金一度衔接不上,快过年了,别人欢天喜地,我们如坐针毡,进度款、安置补偿款、农民工的工资,把我们压得透不过气来;开年以后,既要加快施工进度,财务又没有资金,眼看着钢材价格打着滚上涨,那段时间,从书记、院长到工程办、财务处的同志,个个心急火燎,能够想到的办法全部用到了,说句不怕见笑的话,只差没有四处化缘、磕头下跪了。

记者:十堰职业技术学院新建校区明显表现出跟老校区不可同日而语的规模、气势和现代建筑气息。新校区将从哪些方面促进十堰职院的改革和发展?

李晋:新建校区整体规模是老校区的6倍,如果需要,将来还能继续扩展,十堰职院规模发展受基础条件限制的局面从此被突破。学校凭借这个平台,能够更大地施展职业教育的抱负,更好地履行教书育人的使命。

按照国家要求的学生人均占地面积,新校区可以容纳8000-10000名学生在校就读。这就意味着,我们有条件把握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机遇,在适度扩大规模的同时,继续深化内涵建设,在高职教育竞争日趋激烈、“重新洗牌”局面即将来临之际,占据主动,并争取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顺便告诉大家,就在我们搬迁之际,我院被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确定为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几乎同一时间,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也批准我院设立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站。

在这片全新、广袤的校园内,我们有条件向国内一流高校看齐,有条件做到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要求配置,办出有实力、有特色的高职教育。

新校区周边浓郁的生态自然景观和大学里面的人文景色可以交相辉映,地处生机勃勃的新城而又闹中取静自成一体。我们有条件在这里继承并发扬大学精神,涵养高职教育之气、弘扬地域文化之风、汇聚就业创业教育之大成。

记者:新校区建设除了改善办学条件外,最大的亮点和特色是什么?

李晋:我们是十堰市自己的学校,必须紧密结合十堰“一主四大”产业背景和名山、秀水、汽车城的区域特色优势,打造汽车品牌,做好山水文章,突出“围绕轮子转,促进武当游,拓宽扶贫路,保障清水流”的办学特色。为此,我们准备并且开始着手在校区内建设150亩的科技产业园,引进相关企业,形成校中厂、厂中校的格局。这个规划一旦实现,必将密切学校与企业的联系,提高产学结合的水平;有助于我们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进教学方法,融“教、学、做”为一体,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形成校企组合的新的模式。这种做法,国内高校尚不多见,我们如果做好了,将会成为我院最大的特色和亮点。

新校区里还有11000平米的实训中心,加上分布在各教学楼中的近10000平米的实训教室,我们完全有条件成为十堰市乃至鄂西北周边地区职业教育的龙头,成为集教学和生产为一体的职业教育基地。

记者:学校虽然开始迁往新的校区,但我们注意到新校区的施工还在继续,形成施工与教学交错的局面,这种局面还要持续多久,如何把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

李晋:我们的搬迁,确实是抢出来的。目前投入使用的单体建筑,有些收尾工作仍在继续进行,此外,还有包括图书馆等7万多平米的单体尚在建设之中,一些配套设施也还很不完善,这些肯定会影响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并且增加学院的管理难度。上个月底,学校专题研究,提出了如下措施:一、抢抓水、电、路,确保吃、住、学;二、高度重视搬迁期间和入住以后的安全工作,建立校、系两级值班制度,采取各种防范措施,切实维护校园的稳定和学生的利益;三、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引导他们正确认识目前存在的问题,并且积极帮助解决具体困难;四、加快在建项目的施工进度,突击完成校门、围墙和路面硬化,用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告诉大家,我们的学校正在一天一天地完善起来。

我们也有一个留有余地的时间表:9月底,校门、围墙基本完成;今年年底,实训中心、露天剧场交付使用;明年上半年,3、4号学生公寓、南区食堂、外语系和机电系的B、C区竣工;年底以前,图书馆、科技中心及其他辅助项目全部完成并交付使用。

记者:以人为本,公平正义是教育的基本原则,新校区建成后将如何体现这一原则?

李晋: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内心有不堪之重。以前有新生报到,在校园转了一圈,眼泪就下来了:这个大学还没有我们的中学大。有家长这样教育孩子:再不好好学习,将来就去上十堰大学。还有一次迎接新生,工作人员挂了一个横幅:今天我以职院为荣……,我马上让扯掉了,这是典型的打肿脸充胖子。前些年我们的新生报到率一直不高,很多都是家长带着孩子看了看就走了。

教师调走的也不少,曾经有同志写文章,自称我们是“末流学校”。省里组织检查评估,专家经常会这样说:虽然你们的条件不好,但还是如何如何。我们的同志外出开会、学习、参观,出去一次,自尊心就被伤一回。教师是学校最重要的资源,教师不安心,学生的利益很难得到保障。

学生报考你这所学校,事先经过反复权衡,并且对它给予了信任,希望能够学有所成,希望各个方面都如己愿,许多家庭为此也不惜血本。如果最后受到的教育打了折扣,跟投入不对等,对学生来讲,是不公平的,对学校而言,则是耻辱。

新校区的总体规划吸收了许多大学建设的经验,教学、实训、行政、生活、文体等功能建筑相对独立又互为一体,食堂、宾馆、剧院、银行、医疗、超市等服务设施也都作了通盘考虑。新校区可以承载先进的教育教学以及管理模式,可以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学、生活服务,让“以人为本”不再只是一句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关心、关爱、关怀。

高校要有一个学生终生难忘的地方,要有自己的文化符号,比如北大的未名湖,武大的樱花。我们在新校区的中心地带保留了一座山体,今年春季全部移栽了老校区的树木,它是新老交替的纽带,寄托着一代人的情思。这里能不能打造成一个亮点,要看师生们认不认可。

记者:最后一个问题,高校基建是一个敏感的话题,社会和院内教职工高度关注,你们是如何加强管理,保证阳光建设的?

李晋:这几年,确实有一些高等学校在基本建设工作中出现了问题,学校领导和工作人员栽了跟头,基建工作也被列入高风险岗位。我院党委书记李德兴同志曾经担任市纪委领导,院长魏文芳同志也当过其他高校的组织部长,我本人现在还兼任学院的纪委书记,我们都有一个共识,新校区一定要建起来,建设者一个也不能倒下去。现在已近三年了,目前还没有发现比较大的违纪违规问题,我个人认为,主要得益于以下三点,第一,对自己人不放松教育。学院派出有关人员参加了省里组织的治理商业贿赂培训班,邀请省纪委领导来校作专题报告,院级领导和从事基建的同志还专门做过自查,这些举措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警钟长鸣,让大家不贪不义之财,不存侥幸之心,不越雷池一步;第二,与施工方摆正关系。我们的招标,通常坚持低价中标的原则,既为降低学校的建设成本,也想压缩乙方的利润空间;一旦签约,双方就是合作伙伴,诚心诚意支持他们的工作,规规矩矩按合同的约定付款,使对方感到这个单位诚实守信,没有必要使用其他手段;第三,把制度落到实处。主要是建立各项制度,坚持集体决策,限制个人权力,形成一种彼此配合、又相互制约的运行机制。

责任编辑:胡昌龙
  • 新闻热线:0719-8126196
  • 传真:0719-8126022
  • 地址:湖北省十堰市北京中路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