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胡类明 石芬芳
摘 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和案例研究法,以武汉职业技术学院为个案,分别从理念创新和文化建设两个方面探讨高职文化创新发展的路径,认为:高职院校要从高等教育的层类视角来定位高职视阈下的大学精神,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本质属性以及技术文化的特征出发析取融合企业文化、社会文化的文化要素形成有高职特色的大学文化,从理念识别、制度识别、行为识别、视觉识别、传播识别等五个方面构建完备的高职文化识别体系,站在品牌战略的新高度提升高职院校的文化品位和社会价值。
关键词:高职文化;大学精神;文化识别;理念创新;品牌文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0)15-0004-05
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背景下,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被提高到一个空前的高度受到重视,许多高职院校正在结合本地的地域文化和专业特色,积极研究高职文化视阈下的大学精神塑造以及高职文化特色的形成问题。武汉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武汉职院”)自独立设置以来就非常注重学校文化的培植和积淀,并以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校庆、国家示范性建设等重大事项为契机,有计划地开展文化建设工程,创建了较为完备的学校文化识别体系,在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突出的实践成果。本文旨在以武汉职业技术学院为案例,探求高职院校文化创新发展的新路径。
一、高职文化发展的理念创新
“高职文化是高职院校在其办学实践中积淀形成并被全体成员所普遍认同、内化、奉行的精神要义及其通过制度架构在主体人和其它实体物上的人文化的成果体现,是表现在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等层构上的大学文化,具有与学术教育类大学文化相区别的个性鲜明的文化特质”[1]。“高职文化”在理解上应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高职文化就是指具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精神特质的一种文化类型;狭义的高职文化就是特指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学校文化,或者说是高职院校文化。要实现高职院校的文化自觉,理念先导将是必经之道。
(一)从高职教育的层属性定位高职文化视阈下的大学精神
中国高职教育是按照“三改一补”方针发展起来的,而高职院校的建立一方面是对当时已有的高等专科学校、短期职业大学和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分别进行改革、改组和改制而来,另一方面是选择部分符合条件的中专作为补充改办而成。这种多源合流的历史,客观上决定了高职教育及高职文化的发展定位,带来高职文化外延的边缘性、内涵的兼容性以及呈现方式的多样性。
单独从学历层次上看,高职教育被定位为以举办专科学历层次教育为主的高等教育。高职院校本身就带有大学的血统而组建和发展起来的,因此高职文化也必然要体现大学文化的某些特征。大学精神应是高职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这是由高职教育的高等性所决定的。然而,现阶段高职院校大学精神的缺失成为一个严峻的现实。随着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不断深入,大学意识、大学精神培育已成为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然诉求。
比较研究发现,以“人文关怀、理性光辉、自由独立”为主的传统大学精神并不能涵盖高职文化的全部内涵。如何从高等教育的层类视角吸纳传统大学精神的合理要素,是现阶段高职文化建设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高职院校在起源、主体、使命责任、培养模式等方面与传统大学有着根本性差异[2],因此研究者认为:高职文化应该体现以“服务为本、职业情怀、经世致用、重技崇学、能力本位”等为核心理念的大学精神。
(二)从高职教育的类属性析取高职文化的根本特色
一方面,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体系中界于中职中专教育和本科教育之间的一个层次;另一方面,高职教育又是与举办本科及研究生教育为主的学术类教育相区别的新类型的高等教育,它在整个高等教育中已经规模过半并显示举足轻重的地位。特别地,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高职教育必然向更高办学层次发展,形成自身具有特色的相对独立和完备的专业体系和学历层次结构。因此,必须从高职教育的层次和类型两方面、从既考察历史和现状又关照未来发展的角度来全面研究高职文化。
从层类划分上看,高职文化既具有大学文化属性,又从属于技术文化体系,也就是说它是“职业教育类大学文化”。 知识、技术、职业是职业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与职业关系最为紧密的两个概念是就业和失业,所以,职业教育的直接目标就是让学生进入工作体系;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基本定位就是高技能型人才,在教育过程中强调“教、学、做、练一体化”,将教学延伸到企业,将工作岗位做课堂。学生直接针对技术岗位和岗位群的实习实训本身就是一个社会化的工作过程,要求个体具备职业道德素质和社会合作精神。而在技术视野中,职业教育的主要内容是技术,随着技术中科学知识含量的提高以及现代技术智能化倾向愈趋明显,对个体身体技能的要求逐渐降低,而对智慧技能的要求逐渐提高[3]。基于上述要素的要求,高职文化应该体现学校文化、企业文化、社会文化三种文化的融合,特别强调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突出职业与技术的特征。
(三)从企业文化中引鉴与高职文化共融的管理思想
学校是企业人才的摇篮,企业是学校价值的延伸。学校和企业都是整个人才市场价值链和社会生产价值链中的重要环节,二者相互依赖、密不可分。高职院校与企业的这种联系表现得尤为突出,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和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使得高职院校和企业之间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学校和企业间有着许多的对接点,学生学习有一半左右是需要企业实训、现场作业来获得职业经验的,这种企业文化的提前导入和“浸泡”,对学生的职业精神的培育是十分重要的,对高职文化的影响也是“润物细无声”。
随着校企双方的资源共享与深度融合,企业的核心价值观、管理思维、生产理念也自然渗透到高职院校的理念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传播文化的方方面面。比如:引入企业全面质量管理和柔性制造的理念形成高职特色的质量文化和制度文化,引入企业市场营销理念形成高职特色的需求导向的专业文化等等。
(四)跳出“高职校园文化活动”即“高职文化”的视野局限
国内教育管理机构的官方文件以及多个协会、学会组织,往往更多地提“校园文化”,或者以“高职校园文化活动”来替代“高职文化”。而这种替代其实是不很准确的。首先,“校园”不是一个“组织实体”而是一个“活动场所”的概念,而“学校”才是一个“独立的组织实体”的概念。其次,校园文化偏重于强调校园文化活动氛围,校园文化活动只是高职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以“高职校园文化活动”替代“高职文化”不仅是简单地以偏概全地以活动形式替代精神内容,而且弱化了甚至忽略了文化更本质的精神层面的内涵。
高职文化的创新发展必须跳出这个认识的误区,从理念、制度、行为、物质等多方面全面塑造学校文化,不是满足于开展一般的文化活动,而是要更多地在精神理念的系统建构和功能主导上下功夫。即使是开展一般的文化活动,也要注意基于顶层理念设计和精神价值导向,在认识上不能停留在“唱唱跳跳,花花草草”的较低层次。
(五)从品牌战略高度提升高职院校的文化力
在市场经济竞争的大潮中,高职院校首先要面对的是相对于研究型大学更为开放和波动的招生和就业两个市场。学校提供的是教育服务,学生和企业是高职院校最大的顾客群,而人才市场上的“双向选择”已是必然。整合这两个市场的有效策略就是整体营销,而品牌就是营销制胜的一个有利因素。
所谓品牌,就是目标消费者及公众对于某一特定事物心理的﹑生理的﹑综合性的肯定性感受和评价的结晶物。“品牌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凝结在品牌上的精神”[4],特色是品牌的重要表征,因此增加品牌的特色文化含量至关重要。高职院校的品牌战略目标就是要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不断提升学校的知名度、美誉度及顾客的忠诚度,利用品牌增强核心竞争力来获取差别利益、提升社会价值。这种品牌战略包括品牌化决策、品牌模式选择、品牌识别界定、品牌延伸规划、品牌管理规划与品牌愿景设立几个方面的内容。
高职院校要按照学校品牌形象管理的一般要求,在类型上树特色,在层次上求风格,在文化上展个性,整合文化资源,建立一套包括理念识别、行为识别、制度识别、视觉识别、传播识别等五大系统在内的完整而个性化的识别系统,在文化传承与创造中推广学校的核心价值理念。
二、高职文化建设的路径探索——以武汉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一)以办学理念创新引领高职院校的精神文化
办学理念是大学精神文化的核心内容,是对为什么办学、办什么样的学、如何办学等办学治校的基本立场、理想追求的理性认识的概括,集中体现在高职院校社会功能定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及办学思想等基本问题的核心价值取向上。武汉职院以办学理念为切入点,构建了完整的高职精神文化体系。
首先,基于对高职教育的本质和规律、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提出了“以市场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观;以学生为中心,以素质教育为目的,以职业能力、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观;以综合素质的提高为重点,以社会评价为主要依据的教育质量观。”以此为基础,学校逐步提炼并形成了“高举一面旗帜,做到二个满足,实现三个结合,坚持四个为本”的办学理念,即:“高举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旗帜,坚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方向;最大程度地满足社会对高职教育多样化的需求,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求知、求技、求职等多方面的需要;实现教育与生产(企业)相结合,教育与科研开发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校以人为本,办学以教师为本,教育以学生为本,人才培养以能力为本。”[5]
其次,在学校迈上万人规模台阶后,学校提出了新的发展战略,在发展目标、专业建设、服务面向、人才培养目标、办学水平等五大方面进行科学的规划定位,提出“质量立校,特色兴校,品牌强校”的发展策略以及“规模、效益求生存——把学校做大;改革、创新促发展——把学校做强;质量、特色创品牌——把学校做精”的发展路径,向着“国家级文明单位,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前列,高职教育著名品牌”的目标迈进。
学校在强化大学意识的同时,注重大学精神的培育和贯注。在《学校文化手册》中明确,学校办学宗旨是:“以满足社会需要、促进学生职业化成长为天职,育百业所需的高技能人才,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文化传承”,学校使命是:“办人民满意的高职教育,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贡献力量”,在观念体系中明确“国家利益高于学校利益,学校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价值奉献高于价值索取”的价值观。可见,武汉职院办学宗旨、学校使命以及整个观念体系,充分体现了“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的职业教育目标,进而上升到学校追求“经世济民、实业报国、文化传承”的理想境界,体现了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学校作为大学本身存在的社会价值。
开展科学研究及学术活动是大学的基本职能之一。只不过与学术型大学相比,高职院校更加关注与社会职业、职业教育、职业技术相关的应用性研究。因此,该校把培养学术力量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通过“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建设、应用学术的重点引导,以及学校“发展特色、文化特色、专业特色、模式特色、管理特色”的创新,营造良好的学术文化氛围。
经过多年的办学实践和理念创新,武汉职院逐步形成了包括学校使命、学校愿景、学校观念体系、办学宗旨、管理理念、发展定位、学校精神品格、办学经验、办学特色在内的具有自身特色的大学精神文化体系。
(二)以体制、机制、规则完善高职院校的制度文化
学校制度文化建设,即要善于融合形成具有学校自身特色的各种规章制度、道德规范和行为规则体系,使学校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建立起有力的约束机制,引导和激励师生员工实现学校发展目标。
武汉职院的领导体制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采取“三级建制,两级管理,院系为实体”的管理体制,建立“刚性制度、柔性管理、良性运行”运行机制,制度规则的制定和实施也充分体现“以人为本,文化引领”的基本原则。
2004年和2008年,该校先后两次大规模开展制度汇编和修订工作。学校从2003年开始将企业界广泛盛行的全面质量管理思想和ISO9000国际质量标准,及时导入学校内涵管理轨道并加以实施,形成“四方三层”(四方:即政府、企业、学校、学生;三层: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教学质量管理模式。该模式兼容ISO9000标准体系、教育主管部门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指标体系、学校管理制度体系等三大体系,建立了学校自己的质量标准体系,其中包括管理标准(控制程序文件34个、管理规章80多项)、技术标准(12个重点专业的专业人才培养标准、28门课程标准)、工作标准(二级学院岗位工作质量标准20个、职能处室各岗位工作质量标准270个),有效提升了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水平,基本形成独特的制度文化、质量文化、教学文化和管理文化。
(三)以管理方法创新塑造高职院校的行为文化
武汉职院分别规定了教师、管理者、工勤人员、学生的角色定位和行为规范,同时作出礼仪礼节方面的一般要求,以校风、教风、学风来体现师生员工的精神风貌。全面质量管理、精细化管理和执行力建设成为该校创新管理的三大法宝,从不同角度对师生员工的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行为作出规范要求,塑造学校的管理文化。
该校实施精细化管理,提出“细化、量化、流程化、标准化、公开化、人性化”等精细化管理的“六化”要求,着力解决“上班劳动纪律问题、开会会风会纪问题、工作联络备勤问题、工作质量效率问题、服务接待态度问题、场所设备管理问题”等日常管理中六个方面的突出问题。
该校提出培育和强化五种力量:领导力、执行力、教学力、文化力、学术力,将其作为内涵建设最重要的内容。特别是加强执行力,从“责任感和使命感、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三个核心要素抓起,通过“加强学习,提高执行的能力;健全制度,奠定执行的基础;优化机制,形成执行的氛围;强化监督,建立执行的保障;有效激励,改善执行的环境”等五大举措来提高执行的力度、速度和效果。
(四)以校企深度融合展现高职院校的文化特色
为了突出职业性价值导向,打造高技能人才供应链,该校建立了校企深度融合的长效机制,积极引进企业力量和文化要素,不断充实和完善学校办学条件和办学理念架构;积极采取“导入企业发展理念,强化高职服务功能;导入ISO9000质量标准,强化学校质量管理;导入企业运作模式,强化学生职业意识;导入竞争意识,强化科技文化素质等“四导入、四强化”的策略,从办学理念、管理机制、培养模式、素质拓展等方面切入,努力构建融大学文化和企业文化为一体的具有学校特色的高职校园文化体系,为学院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良好环境。
首先,学校将职业价值和职业精神渗透到各种文化活动中,除教学活动外,还包括学生社团活动、学术活动、创新活动和创业教育活动等。融通职场赛场,量身打造融“主体性、职业性和开放性”为一体的“三性”学生文化体系,实施“精品社团建设计划”和““校园科技文化活动品牌共建计划”,全面发挥学生文化活动的育人功能。
其次,学校营造富有特色的专业文化和科技文化氛围。学校各个二级学院注重依联行业办学,将相关的制造文化、建筑文化、旅游文化分别融入到学科和专业建设中来。通过举办各种专业发展和职业知识讲座、职业技能大赛、校企共同管理的“订单班”等途径,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
再次,通过校企合作,在校内建设具有企业环境和氛围的实训场所,在校外建立适应专业教学需要的实训基地,让企业文化与大学文化相互融合,取长补短,共同为培养人才服务。
(五)以校园环境建设积淀高职院校的物质文化
学校物质文化是学校精神价值在保障教学、科研、服务基础功能发挥的各种实体物上的人文化成果体现,也是学校的综合实力和办学水平的物化呈现。由于高职院校发展历史比较短,积淀不深厚,能继承的物质文化并不很多,多数院校都是在原中专校园环境的基础上重整和兴建起来的,给人的普遍印象就是:校舍新、师资弱、学生多、资源少、底蕴浅、“树木未成林”,“标识未成形”。为此,学校从整体规划着手,通过人文化设计,调整师生对校园环境的认识和审美取向。
武汉职院精心设计并规范校名、校徽、标准字、 标准色、校歌等基本文化要素,突出学校展示陈列、公关广告、交通工具、展览橱窗、建筑外貌、师生制服、旗幅标牌、办公用品、办公设备、产品包装等应用文化要素的直观性。学校提出建设“文化校园、绿色校园、数字校园、和谐校园”的目标,坚持“园林化布局,功能化分区,人性化设计”的原则进行校园环境规划,引导师生在情景交融中感悟学校理念、特色、人文精神,让“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成为贯注学校精神的实在。
(六)以品牌文化建设提升学校的社会价值和软实力
武汉职院积极落实“质量立校,特色兴校,品牌强校”的发展策略,采取“谋求学校发展,形成综合实力;创新办学特色,提高教育质量;依托优势专业,打造职教“航母”[5]等具体途径,以“光谷之心,高职旗舰;能者武职,银领天下”为传播口号,树立“立德树人的模范、优质就业的标兵、高职发展的龙头、职教改革的先躯”的学校品牌形象。
武汉职院对各种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在大量研究的基础上创编了《学校文化手册》,从理念识别、行为识别、制度识别、视觉识别、传播识别等五大方面系统建构了完备的学校文化识别体系(图1),对涉及办学和育人的23个重要的文化识别要素形成完整清晰的表述。这一创新成果在全国同类院校中尚未先见。该手册发掘了学校品牌文化建设的丰富内涵,作为未来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蓝本,进一步突出文化在学校改革、建设、发展中的灵魂地位,提高学校社会价值和软实力。
武汉职院以国家示范性建设为契机,强化实施“大学精神强化、校园环境优化、管理制度科学化、文化活动多样化”等四大文化工程,全面推进学校品牌文化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校连续四届被评为“湖北省最佳文明单位”,获得“全国职教先进单位”、“全国高职院校就业质量50强”、“新中国60年湖北最具影响力品牌”、“新中国60年湖北十大教育品牌”、“全国管理创新改革品牌高校”等一系列荣誉,巩固了在湖北高职院校中的龙头地位,成为中部高职教育的改革先驱,在全国高职领域发挥了重要影响,形成引领荆楚、示范全国的品牌效应和经验模式。
三、结语
本文深入探讨了高职文化的理念创新及文化建设的一般路径,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为建设有高职特色的大学文化提供了参考。武汉职院从整体上进行文化识别体系的架构以及开展文化工程建设的做法和经验,为高职院校的文化管理和科学发展示范先行,具有一定的推广意义。如何引鉴企业文化理念,如何结合实际探寻高职院校的大学精神和文化特色,如何发挥品牌文化的软实力,如何从一个新的制高点引领高职院校由重视物本管理向着重视人本管理和文化管理的方向迈进,将是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几个具体问题。
参考文献:
[1]石芬芳,胡类明.基于高等教育层类视角的高职文化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0,(7).
[2]陈云涛.高职教育视域下的大学精神重构[J].高等教育研究,2009,(7):63.
[3]徐国庆.职业教育原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12):29,80.34.
[4]黄焕山.品牌文化[M]:光明日报出版社,2008,(2):64.
[5]马必学,刘晓欢.注重大学文化建设 打造高职院校品牌[J].机械职业教育,2006,(8).
(信息来源:中文核心期刊《职教论坛》,2010年第15期)
该文荣获第十二届(2010年)全国职业教育优秀论文评选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