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热点排行榜
分享到:
高职前沿

[理论研究]大学精神视阈下的高职文化建设策略研究

来源:新闻网阅读:发布:2010-10-26

胡象斌 石芬芳

要:大学精神作为大学发展中形成的精神文明成果,具有崇尚人文、继承创新、自由独立、追求真理等基本内涵,它是高等教育理念与使命的高度概括和显著标志。高职文化必须首先体现大学精神的基本内涵,同时奉行高职特色的精神要义。为了弥补高职文化中大学精神的缺失,有效推进大学精神在高职院校的深度贯注,结合当前高职文化建设的理论探索与实证研究,提出全方位规划、全员参与、全过程推进的高职文化建设策略。

关键词:大学精神;高职文化;建设策略

文化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大学文化因其强大的凝聚力、渗透力、驱动力、辐射力、教化力而成。为一所大学软实力的核心。基于大学精神视阈下的高职文化内涵的理论探索全方位规划、全员参与、全过程推进的文化建设之策略,是高职院校实现内涵强校、提升核心竞争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大学精神视阈下的高职文化

(一)大学精神文化的基本内涵

大学精神文化是大学文化的内核和最高形式,是大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特气质和价值规划体系,具体表现为大学在办学过程中所尊崇的办学理念和大学人共同的价值求等等,具有凝聚、激励、导向和保障作用。在大学文化的结构层次中,大学精神文化处于深层文化的维度。从本质上讲,大学精神作为大学发展中形成的精神文明成果,具有祟尚人文、继承创新、自由独立、追求真理等基本内涵,它是高等教育理念与使命的高度概括和显著标志。正是因为大学拥有包括办学理念、校训、校风、教风、学风在内的一整套的核心思想体系,所以,学者们从高层面对大学精神进行了概括提炼,他们认为,大学首先是哲学的,而追求理性光辉、倡导的人文关怀,崇尚自由独立就是大学精神的基本内涵.大种价值的引导与精神涵育,为全体教师和学生构建一个精神的家园。

(二)大学精神视阈下的高职文化

1.高职文化必须体现大学精神的基本内涵。大学是一个具有文化属性的系统,凡大学必有大学精神。《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六十八条界定了高等学校是指“大学、独立设置的学院和高等专科学校,其中包括高等职业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高职院校是合法的高等教育机构,按照大学在组织形态上的定义,高职院校就是“大学”,是大学的一种类型。其它所有大学一样,在其办学理念、教育方式、组织形式、管理制度及办学目标、校风学风等方面必须体现大学精神的一般内容和普遍特点。

2.高职文化同时奉行高职特色的精神要义。通过对高等教育层类视角的高职文化研究得出这样的结论:“高职文化是高职院校在其办学实践中积淀形成并被全体成员所普遍认同、内化、奉行的精神要义及其通过制度架构在主体人和其它实体物上的人文化的成果体现,是表现在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等层构上的大学文化,具有与学术教育类大学文化相区别的个性鲜明的文化特质”。

一方面,高职院校的“高等性”决定了高职文化必须体现大学精神的一般内容,另一方面,由于特殊 的社会功能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科学研究方向、社会服务理念和技术文化体系的类型要求,在长期实践积淀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独具个性的高职文化核心内质。即以“服务为本、职业情怀、经世致用、重技崇学、能力本位、开放竞合、创新创业”等为核心价值的精神文化;以“刚性标准、弹性过程、柔性管理、外圆内方”等为核心架构的制度文化;以“德高为范、技高为师、知行合一、遵章守纪、爱岗敬业、分工合作”为核心特征的行为文化;以“和谐型校园环境、互补型“双师”结构团队、共建型综合室训基地、共享型一体化教学资源、公共型社会服务平台”等为核心载体的物质文化。

(三)高职文化发展中大学精神缺失的原因分析

1.专科层次的办学定位和多源合流的发展进程导致高职文化大学精神的缺失。从理论上讲,完整的高等职业教育载体应该和学术型大学一样,拥有从专科、本科、研究生三种不同层次的培养体系,从招生、培养.到授予学位与学术大学应该是同一个标准。而事实上,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复杂原因,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出现了明显的“短板”,目前只有高中阶段的中等职业教育和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两个主要板块,尽管从发展的趋势看,随着社会对高技术人才素能要求的不断升级,设置本科层次的高职院校只是时间早晚问题,但目前高职教育结构上的先天缺失必然会从生源结构、办学理念、专业文化等方面制约高职文化的健全发展,致使高职文化中理性追求、人文关怀、崇尚学术的大学精神不足,而专业为本、就业导向等实用主义主导的功利性的精神价值在短时间内得到了充分彰显。

此外,由于中国高职教育是按照“三改一补”方针发展起来的,高职院校的建立一方面是对当时已有的高等专科学校、短期职业大学和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分别进行改革、改组和改制而来,另一方面是选择部分符合条件的中专作为补充改办而成。这种多源合流的历史,带来高职文化外延的边缘性、内涵的兼容性以及呈现方式的多样性。

2.轻视技术文化的传统观念严重影响了高职文化大学化发展的进程。西方近代的思想一向认为:科学与技术是可以相提并论、不能厚此薄彼的两种文化,但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科无技”的观点根深蒂固.“重理论轻技能”的观念表现尤盛,这种贫瘠的技术文化使高等职业教育遭受“非国民待遇”,社会舆论普遍崇尚学术教育,学术型大学不光教育体系完善,而且在财政支持、教育政策的制定与操作、社会环境的认同等方面都处于绝对优势的地位。虽然,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在国民经济发展中伴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政府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政策体系、政策理念、政策制定较以前有很大改进,启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建设项目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但长期以来形成的对职业文化歧视的价值观念,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高职文化大学化的进程。

二、大学精神视阈下高职文化的建设策略

基于大学精神视阈下高职文化的特征分析,我们对高职文化有一个更全面、更客观的认识。正是由于高职文化所处的特殊层类、特殊文化背景,高职院校既不能全盘照搬学术类大学的精神要义而丢失了自己的特色,也不能过分强调高职文化的层类特征忽略大学精神的共性内涵,陷入急功近利的狭隘境地。为了弥补高职文化中大学精神的缺失,有效推进大学精神在高职院校的深度贯注,笔者根据当前高职文化建设理论探索与实证研究,提出全方位规划、全员参与、全过程推进的高职文化建设策略。

(一)全方位规划

大学精神视阈下的高职文化的立体贯注首先要做好顶层设计。规划是高职院校全局性、前瞻性的总体设计,是学校发展理念和行动纲领的具体呈现,制定学校发展规划的目的之一就是提炼和提升学校办学特色,以此为基础,梳理学校的办学历史、办学宗旨,进一步明确办学理念。办学目标是学校发展规划的核心,它不仅体现利益相关者对学校的要求,也是学校对社会的一种承诺和对自身行为的约束。高职文化的立体培育从使命、愿景与规划等顶层设计开始,全方位规划,准确定位,整体部署,不仅可以创造出众人一体的感觉,还可以形成一种向上向前的拉力和牢不可破的支撑力,激发全体师生同心协力朝着统一的行动方向而不懈努力。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以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校庆、国家示范性建设等重大事项为契机,有计划地开展了“大学精神强化、校园环境优化、管理制度科学化、文化活动多样化”等四大文化工程建设。为了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进一步推进以“高举一面旗帜,做到二个满足,实现三个结合,坚持四个为本”的办学理念,结合《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的总体要求,提出“十二五”期间学校文化发展的三大目标:构建、完善和实施科学完备的学校文化识别体系,重建学校精神文化价值观体系,产生一批在全国高职领域有影响的理论研究和文化实践成果;创建与现代大学制度和传统中华文化相融合、适应知识经济时代要求及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的先进的高职文化,促进先进文化力的形成及其主导功能的有效发挥,全面提高师生员工的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为学校稳定和改革、建设和发展及“十二五”目标的全面实现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促进学校精神文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三丰收。在此基础上,学校分别从精神、制度、物质、行为、传播等五个方面全方位制定“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学校党委和校行政的统一领导,建立“一把手”亲自主抓、职能部门统一管理、相关部门(单位)具体落实、师生员工广泛参与的文化建设机制,保证文化规划的有效落实。

(二)全员参与

全员参与是大学精神视阈下高职文化立体培育的起点与归宿。文化育人重在以人“化”人,高职文化的立体培育,关键在于“人化”。而“人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过程,这也就是文化育人的全部内容。

大师是大学文化当之无愧的承载主体.优秀的“双师”、技能“名师”、能工巧匠、技术大师则是高职文化的核心主体。实施全员参与的培育策略,必须首先确立办学以教师为本,开创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尊重学术、尊重教师的先风,把教师视为学校发展的第一人力资本,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允许“和而不同”、讲求“和衷共济”,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和科研环境,逐步形成具有高职文化特色的“素质与结构并举、专兼结合、学术为先、技高为师、育人为本、服务至上”教师文化。

管理者既是高职文化设计者,又是推进高职文化核心价值理念的执行者,学校高层领导,在高职文化培育中起着明显的引领作用。如果说教师对高职文化的培育是一种渗透性的、弥漫性的、扩散性的、持续性影响的话,管理者则更多依托严密的层级组织、钢性的管理制度、柔性化的管理过程去推进高职文化层层渗透,在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的每一环节中,按照刚性标准、柔性管理、奉行着高职院校普遍认同的精神要义,并以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和精细化的管理流程践行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服务理念。

学生是高职文化主体中最具活力的载体,也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上的具体体现。高职文化对学生的“人化”过程,就是通过对教学、社团活动、企业实习等大学生学习、生活的点滴体验与感悟的强化与升华,在教育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的同时,潜移默化地贯注着以“服务为本、职业情怀、经世致用、重技崇学、能力本位”为核心理念的精神文化。

(三)全过程推进

1.优先培育高职院校精神文化。精神文化主要回答“为什么办学”、“办什么样的学”、“怎样办学”、“培养什么样的人”等问题,它主要通过学校发展战略、校训、规章制度等方面体现出来,师生员工层面则主要包括共同价值观、校风、教风、学风等内容,它直接影响师生员工的精神追求和风貌。办学理念是学校文化建设中统揽全局的根本指导思想,它和校风、校训等都是经过师生员工长期努力积淀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共同的追求、理想和信念,高职院校一方面要精心总结、归纳,一方面要积极培育和大力弘扬,努力做到“校园景点内有,宣传媒介里有,规章制度中有,师生意识中有,实际行动中有”,使广大师生员工铭记理念、校训,养成良好的学风、教风,发扬光大优良校风,这既是学校保持凝聚力创造力和生命力的迫切需要,更是学校办出水平、办出特色、办出活力的源泉和动力。“思想决定行动”,学校精神是学 校文化的精髓与灵魂。学校精神明确了并得到大力弘扬,学校的发展才有了明确的方向,学校的制度才有了共同的旨归,师生的行为才有了共同的追求,学校的建筑才有了文化的灵光。

2.分领域建设高职院校制度文化。制度是处理各种事务的公平合理的程序和法则,是学校为规范工作程序、提高工作效率、维护内部秩序、协调组织关系、树立组织形象而制定的“家法”。制度文化是高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办学、治校的基本保证,具有导向、约束和规范作用。高职院校制度文化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强调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要积极探索建立符合时代要求的现代大学制度,不断提高学校各级部门的科学管理和治校水平。实践中,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就是按照不同管理领域的职能分工,分领域建设不同的制度文化。比如:在党务管理部门重点培育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从严治党、政治引领、服务大局、民主开放的制度文化;财务管理部门重点培育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分片包干、集中核算、动态监控的制度文化;科研管理部门重点培育以服务教学、服务专业、服务区域、鼓励创新、以科研引领人才、定性与定量评估相结合、奖罚分明的制度文化等等。

3.着力提升高职院校学术文化。学术文化是大学文化的重要支撑,也是大学生命力、知名度、美誉度产生之根源,同时,学术研究的过程还是培养和造就具有较高学术研究水平的“大师”的最好课堂。高职教育要跻身高等教育行列,高职文化要发挥大学文化的灵光,就必需要大力加强学术文化力的建设。尽管,高职教师在文化创新方面整体实力不如一般学术大学的教师,也正是因此,高职院校更应该注重学术文化的培育。高职院校要进一步大力提倡创新意识,进一步强化学术道德建设,营造良好学术氛围;要进一步加强团队合作,扬长避短,突出实践性强的特点,努力提高技能开发和改革创新能力;要进一步加强学术探讨、教研教改交流,为提高教师学术研究水平创造有利条件;要进一步加强学术研究制度建设,积极鼓励和崇尚创新,调动教师开展学术研究、技术开发的积极性、主动性;要大力加强师生间信息、情感的交流沟通,做到促进教学相长;要在校园环境布置上烘托学术氛围,在图书馆、会议中心、教室、实验实训室等场所,橱窗、网络、学生刊物等媒介中充分反映各种学习实践交流活动及其内容;校领导要尊重学术研究,带头提高学术力,促进整个学术风气的提升。

4.倾力打造高职院校形象文化。学校的形象文化建设既要体现大学的凝重和活力,又要体现学校的特色和风格,更要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学校精神、办校传统,反映学校的价值取向,这样才能起到外塑形象、内聚力量的作用。要规范使用和推广学校形象标志,努力塑造良好社会形象;学校的校园环境设计和建设要形象鲜明、造型优美,校园建筑要保持风格的统一性和协调性,使之既能展示学校的历史,又能营造环境育人的良好氛围;要整体、系统规划校园人文景观,建设主题雕塑、文化走廊和文化景点等,使校园人文景点建设主题突出,特色鲜明。在学校景点建设中,要在阐释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提高校园人文氛围、造型精致上下功夫,做到每处景点都是精品,每座塑像都精雕细刻,每处景观都有故事。此外,高职院校必须加强对外宣传,按照“主动策划,充实外功,正面宣传,展示强势,赢得氛围,服务大局”的对外宣传工作方针,加强与媒体的沟通,达到内聚力量、外塑形象的目的;高职院校还必须重视信息资源、关系资源、形象资源和传播资源,积极与社会各界建立各种合作关系,从而获得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

参考文献:

[1]蔡劲松,等.大学文化理论构建与系统设计[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4):29.

[2]王守义.从大学文化的视角看大学U).中国高教研究,2010 (2):51.

[3]石芬芳,胡类明.基于高等教育层类视角的高职文化研究[J]1.职业技术教育,2010(7):10-12,

[4]刘小强,彭旭.影响当前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四个问题[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5):115.

(信息来源:中文核心期刊《职教论坛》,2010年第24期)

责任编辑:
  • 新闻热线:0719-8126196
  • 传真:0719-8126022
  • 地址:湖北省十堰市北京中路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