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热点排行榜
分享到:
高职前沿

[理论研究]对高职院校如何凝聚自己吸引力的探讨

来源:新闻网阅读:发布:2010-03-08

王吉明

[摘要]质量是立校之本,高等职业院校要赢得尊重,增强自身吸引力首先要自立自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其次,专业培养目标是贯穿职业院校教育教学过程的灵魂,是专业教学过程的航标,应作为提高教学质量和吸引力的重点来抓。最后,实施课程改革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吸引力的关键,已入学学生流失率高的一个直接原因是所开设课程不能吸引学生。因此,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能力为中心、实训为主线进行课程改革,这对于保持学生稳定性、形成高职专业特色、凝聚高职吸引力、争取职业教育生存权是十分有益的。

[关键词]质量立校专业培养目标课程改革吸引力

一、质量立校是根本温家宝总理在国家科技

教育领导小组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我国的职业教育和发达国家的差距较大。问题在什么地方?

一方面要转变社会观念。社会上有些人不把职业教育当做正规教育,认为上了职业学校低了一等。另一方面也要研究具体的引导办法,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这是温总理对职业教育的关注,也是对职业教育界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作为职业教育中处于领军地位的高职院校应该认真地想一想:最近十几年来,国家领导和上层对职业教育越来越重视,曾在多种场合、以多种方式强调发展职业教育的意义,也采取了多种措施(如加大职业教育投入、出台扶持政策)强化职业教育。然而,学生和家长为什么还会看不起职业教育,不愿意到高职院校就读?为什么有大量高考生被高职院校录取后不去报到或报到后不久又退学?企业为什么总是指责高职毕业生的素质与能力不符合企业需求?高职毕业生结构性失业为什么如此严重?熊丙奇教授在《如何不让职业教育低人一等?》一文中认为:除了国家人才政策让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感到低人一等、教育领域对职业教育的定位让受职业教育的学生感到低人一等这两个原因外,职业教育的质量令人担忧也是使职业教育缺乏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原因。

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外因只是变化的条件。高职院校要提高自己的吸引力不能只想借助于外力,坐等外部条件的成熟。要赢得尊重首先要自立自强,提高院校自身的人才培养质量。换句话说,如果培养不出高人一等的职业人才,国家就不可能提供高人一等的人才政策,也就不会赋予唯职教是尊的地位。

从另一方面看,高职教育是面向人人的就业教育,也就是黄炎培所说的“用教育的方法,使人人依其个性,获得生活的供给,发展其能力,同时尽其对群之义务,让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温家宝在《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中也说:“职业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让人学会技能和本领,从而能够就业,能够生存,能够为社会服务。”如果老百姓付出了比接受普通高等教育还要高的学费,却学不到足以使其安身立命的技能和本领,那么,要让他们对高职教育趋之若鹜,充满高期望只能是幻想。如果企业付出了比中职毕业生还高的薪水,却得不到与之相匹配的高技能、高素质人才和回报,那么,要让精明的企业家对高职毕业生表示欢迎也是做不到的。因此,高职院校赢得社会青睐的根本出路在于提高办学质量(即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与技能)。从这个角度来看,质量立校和“就业导向”是一致的,抓住了这一点也就抓住了高等职业教育与教学的“根”。

二、专业培养目标是灵魂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总体目标定位已形成共识,但不少高职院校内部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定位不准问题已成为制约高职院校提高教学质量,落实就业导向,提高自身吸引力、竞争力的突出因素,应给予高度重视,这是因为:

1. 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逻辑起点。专业培养目标是明确一个专业要培养什么职业人才、什么层次人才的范畴,它规定着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标准、课程体系结构、课程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统领着专业教学的全过程。如果专业培养目标模糊不清,往往会导致人才规格标准含糊其辞,课程体系与职业岗位要求错位,其结果必然是教师“所教”与社会“所需”、学生“所用”之间发生脱节,教育质量得不到根本保障,而一个没有教育质量保障的学校是绝对不会受欢迎的。

2. 专业培养目标是专业教学过程的航标。专业培养目标是高职院校实施专业教学活动的预期结果和总目的,只有目的准确无误,教师才能确定教什么、教多少、怎么教。我们经常说职业院校的知识与理论教学要以“必需、够用”为度,同一门课程在不同的专业中所讲授的内容要注意取舍等,就是建立在准确的目标定位和教师对专业培养目标的准确把握基础之上的。可见,专业培养目标是贯穿职业院校教育教学过程的灵魂,只有专业培养目标清晰准确,行动才能简捷有效,才能把教学活动导向技能培养和就业,做到有的放矢。

3. 专业培养目标是体现专业与职业贴近程度及专业人才培养特色的重要标志。专业培养目标既要决定专业究竟为哪个行业或企业服务,还要决定为学生提供具体什么样的服务,把他们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才等一系列问题。从专业建设角度来讲,专业培养目标的明确与贯彻,可以引导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紧紧围绕企业需要,贴近职业岗位群,形成具有明显职业性特征的专业教学特色。从学生的职业成长角度来讲,专业培养目标可以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感受职业氛围、做好职业定位,在搞好专业学习的同时提升自身职业素养,实现角色转换和职业适应,使学生通过培养成为一个合格的“职业人”或“准职业人”,这样的毕业生自然会受企业的重视和欢迎,能培养出这样的毕业生的高职院校对学生、家长和企业的吸引力也是不言而喻的。

总之,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具体专业的培养目标体现和落实的。笔者认为,当前在专业培养目标上有两个问题迫切需要解决。

一是目标建设问题,即目标定位是否科学准确的问题。在笔者看到的不少人才培养方案中,虽然都把培养目标放在方案的头条位置,感觉很受重视,但事实上,存在内容过空、定位不准(过高或者过低)、相近专业的培养目标雷同等问题。因此,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中应不惜人力、物力和财力,对专业分类和职业分类、专业和职业的对应关系等进行认真分析研究,理清每一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层类,使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更加准确;要结合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建立自己的专业人才培养标准,以便使专业人才培养规格更加清晰明了;要研究中职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标准与规格,从搭建沟通与衔接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立交桥”出发,体现高职教育的“高”层次;要根据高职院校的生源特征(入学分数差距大、家庭经济条件悬殊、求学期望不同等),制定出高技能专业人才培养的最高和最低目标,使人才培养的标准和规格形成科学合理的梯度,让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通过努力完成学业,都可以或多或少的从中受益。

二是目标追求问题,即专业培养目标能不能受到关注的问题。笔者参加高职教师“说课”和听课时发现,有不少教师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甚了了,因而也就“说”不清本门课程在该专业课程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和在达成总体培养目标中的作用,弄不清知识内容和技术技能之间的关系,可以少讲的讲多了,需要精讲的没讲透,知识传授偏离了技能培养所需方向和范围。还有的教师在不同专业讲授同一门课程时完全不考虑不同专业的特点和需要,依然采用相同的教学方案,讲授完全相同的内容。这种学科教育式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挤占了技能训练的时间,背离了“能力本位”的原则。因此,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者们,不能仅仅把人才培养目标写在纸上,还要“说”在嘴上,更重要的是,要让一线教师和学生将其牢牢记在心上,落实在具体的教学行动上,从而让专业培养目标真正成为引领专业教学之“魂”。

三、课程改革是关键学生报到率低、流失率高是当前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每年有四十多万高考学生在被院校录取之后不报到,这一现象主要集中在高职教育层次;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后的流失率约为1.5%。影响学生报到率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这个我们姑且不论。但学生报到以后又退学无疑是学生炒了学校的“鱿鱼”,比前者更值得深思。

课程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也是联结学生、吸引学生的直接载体。表面上,学生退学的理由往往很多,但背后的真正原因是他们体验了学校的教学过程和环节后,普遍认为所学课程“无用”,学校无法满足自己的入学期望。因此,通过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形成不同于应试教育、学科教育的职业教育教学新模式,给学生以焕然一新的感觉,让他们看到高职院校为自己带来的光明职业前景,使他们对未来的职业能力提升充满向往,这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吸引学生、留住学生的关键。

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中心和以实训为主线是高职课程改革的三个重要关节点。

以学生为主体是因为学生是我们的直接服务对象,高职院校是通过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学生来间接地为生产、经营、服务、管理一线服务的,因此我们首先想到的应当是学生、经常关注的也应当是学生。一要关注学生就业最需要和最想掌握什么样的技能和能力。二要关注不同学生的基础水平、性格特点,了解他们能学会什么技能,能达到什么水平。以此作为整合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的依据,做到“学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好教会什么”“哪种方法有利于学生素质与技能的提高,我们就采用哪种方法”,使所有人学有所获,获有所长,长有所用,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对学校的信任程度。

以能力为中心是因为过去那种以知识为中心,先基础知识,后专业知识,再实践技能的三段式教学计划模式使技能教学后移,学生入学后在接近一年的时间内很少接触技能训练与学习,感受不到高职教育与普通教育究竟有何不同,理论知识的学习又因为基础差而力不从心,厌学情绪和职教“无用论”便由此而生,这成为一年级学生流失率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要在教学进程安排上以“基本技能、专项技能、综合技能”为序,最大限度地提前技能教学与训练,让学生在入学不久就能学到一定的技能,并且随着教学进程的延续和展开,能够体验到自己技能的不断丰富,让他们感觉到自己的技能越来越高,本领越来越大、越来越多,这对于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信心,体验职业教育对个人职业发展的作用,破除职教“无用论”,保持在校生稳定性和强化学校吸引力都是十分有益的。

以实训为主线的道理在于:技能是练会的而不是听会的。老师只说不练不是合格的职业教育教师;学生只听不练也成不了合格的高技能职业人才。抓住实训这条线,积极推动教学地点由教室向现场转移,努力营造与生产、经营、管理、服务一线相近的仿真环境,通过现场教学、情景教学、仿真教学等直观教学方式,使学生在真实的职业氛围中掌握技术技能,感受职业与岗位工作乐趣,培养综合职业素质,才能充分体现教学做相融合的职业教育新理念,使学生成为企业“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使高职院校在系统特征上成为无法替代的学校类型,提高自己的吸引力,争得自己的“生存权”。

(信息来源:《教育与职业》2009-12-15)

责任编辑:
  • 新闻热线:0719-8126196
  • 传真:0719-8126022
  • 地址:湖北省十堰市北京中路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