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烛之光,照耀在大山深处
——记扎根深山35年的安徽黟县宏潭乡毛田小学教师汪来九
安徽黟县因世界文化遗产西递、宏村而闻名,两个古村落每年吸引超过200万人次的游客。与西递、宏村直线距离不过50公里的毛田村,由于山岭阻隔,却与山外的繁华咫尺天涯。在这里,汪来九与寂寞和艰苦为伴,35年工作在一 所学校、一个老师和一群孩子的“教学点”,就像燃烧着的“红烛”,照耀在大山深处!
他因为淳朴的“一念之差”一留就是35年
35年前,汪来九从徽州师范毕业分配到毛田小学。到校那天是个雨天,土坯房教室到处漏雨,脚一踩一摊泥浆,十几个孩子都像“泥娃娃”。晚上,汪来九坐在煤油灯前,孤独和委屈袭上心头:“不行,我要离开这里”。但是,一想到那些“泥娃娃”,他犹豫了:我嫌条件差要离开,别人也要离开,没有老师孩子们怎么办呢?“还是留下来干几年再说吧。”淳朴的“一念之差”成了汪来九的最终决定。
留下来就要好好干工作。土坯房漏雨透风,木料生了白蚁,随时可能倒塌。汪来久带着孩子们在“公屋”内、农舍里进行“打游击”。直到1991年,学校才有了自己的校舍,最大的一间是教室,另一间做活动室,最小的一间里面半间是办公室兼卧室,外面是器材房和阅览室。因为比别人更知道教室来之不易,汪来九当起了“兼职泥瓦匠”。一到阴雨天,他就瞄着房顶,看看屋瓦的接头处漏不漏雨,发现漏雨赶紧做上记号,天晴及时维修;学校在山坡下,门前易受雨水冲刷,汪来九带着孩子们用石块沏起30多米长、1.6高的石坝,铺上阶梯,不仅避免了水土流失,还为学校增添了小操场。
一天天过去了,汪来九在教学工作中找到了自己。这期间,领导不止一次提出调他到中心学校,汪来九都婉言谢绝。2003年暑假,山里的学生不知从哪里听说他要调走,孩子们哭了,商议要“造反罢课”。家长们纷纷来到中心学校希望留住汪老师。后来,还是汪来九出面辟谣:“你们放心吧,只要教学点不撤,我一定会在毛田干到退休!”
他的言行举止成为山里孩子的“镜子”
“教师的言行是学生最直接的榜样。”汪来九知道,学校的真正魅力在于能让孩子养成系统的好习惯,在“教学点”里,自己就是孩子们成人道路上最重要的“镜子”。
作别人的镜子,就要具备比别人更高的素质。汪来九不抽烟、不喝酒、不打牌,做起事来一丝不苟。已经到山外上中学的王均,说起汪老师,至今还感觉有点“怕”,因为汪老师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场合都是那样认认真真。只要看到孩子的红领巾歪了,衣服扣子没系好,他就去给他们理一理,整一整;小脸脏了,他会立即打水亲手给洗干净。黑板上的板书,从来都是工工整整。就连教室后面的小厨房也是一尘不染,柴火堆的齐刷刷地。
汪来九想方设法为学生们创造参加劳动的机会。维修教室,虽然脏活重活全都自己干,但他一定要孩子们留下打下手;每逢开学,汪来九的第一件事情,便是领着孩子们打扫卫生;每天放学,教室里再干净,他也会安排值日生整理整理房间和桌凳。平时,无论是在教室还是操场,看到纸屑、果壳,汪老师都会立即捡起来扔进垃圾桶。
老师要作学生的“镜子”,家长也要作孩子的“镜子”。每天晚饭后的家访是汪来九的“功课”。汪来九的家访学习不是唯一的话题,孩子的精神状态、头发该剪了,衣服要常洗洗……都在范围里。遇到家长这块“镜子”不正,汪来九也不客气。有一次春节后刚开学,他发现几个学生玩扑克赌硬币,一了解,是受了父母打麻将的影响。他逐一登门家访,直言不讳:“你们的坏习惯已经影响了孩子,家长应该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否则对不起孩子。”直到学生的家长远离麻将桌。
潜移默化,毛田的孩子衣服同样干净整洁,大大方方;乡里中学的老师都知道与毛田类似的学生学习习惯好、生活自立能力强。汪来九一言一行还影响着村民,乡里的干部都知道毛田的村民精神面貌好,文明守法,多少年没有一个人违法乱纪。
他为山里孩子撑起一片同样精彩的知识蓝天
毛田小学一般有一二十个学生,1到6年级,加上学前班,汪来九最多时同步进行7个年级的教学。为了保证每个孩子的学习效果,汪来九积极进行教学摸索,总结摸索出六个年级和学前班在一间教室内同时上课的“七级复式教学法”。复式教学把授课内容分为“动”和“静”两种,“动”就是老师讲课,“静”表示自习或作业,追求的最高境界是“动静相宜”。汪来九上课的教室里,需要一大一小两块黑板。大的一般划分出三部分,中间是一个年级的生词,右边是另外一个年级的生字,左边空着的部分是给做数学的年级预备的,而小黑板画上拼音格子,给低年级练习用。课一开始,汪来九会带着一个年级读课文,其他年级有的上黑板给生字组词,有的预习课文,有的做练习题,有的在黑板上解方程;一段时间后,授课轮转,汪来九会带着另外一个年级进行讲解,而他平时就物色培养好的小助手会给其他年级出题目,并一起练习解答……
汪来九还总结出复式教学“同年级合作,异年级合作,优困合作,干群合作”的合作形式,得到教育部和安徽省专家好评,称赞“是对目前基础教育体制的新的探索和尝试,对解决山区学校教育资源不足、教学质量不高很有启发意义。”教学形式的创新还得到实践验证,在每年全乡20多所小学统一测试中,毛田总是名列前茅,超过许多常规建制学校。
“山里的条件差,当山里的老师就要多努力去弥补差距。”汪来九为了给大山里的孩子撑起一片同样精彩的蓝天,时刻迎接着新知识的挑战。平时,过一段他总会抽出时间跑一趟县城,过去没有公路要走上一天,为的是买些新书给自己“充电”。新课程改革刚启动,大范围的师资培训还没有开始,在汪来九的案头,《聚焦新课程》上面已经圈圈点点做满了批注。
他在35年扎根深山的艰辛中体验着幸福
毛田的大人孩子都说的出汪来九每天的“行踪”——早晨,他会站在操场边迎接每个学生到校,整好队伍,举行升旗仪式;然后,他与同学们一起走进教室,开始一天的学习;中午放学,他把几个离家远的孩子带到学校的饭菜先加热,再拾掇自己简单的午餐;下午,上完课他会带着值日生整理教室,遇到天气不好,他就送离家远的孩子,把他们背过溪涧送到家门口;晚饭后,他会家访、备课。村民朱爱子家在山坡上,居高临下。她一家人都知道,汪老师房间的灯总是全村最后一个熄灭。
生活在这种节奏里的汪来九十分辛苦,但他总是能感觉到付出的幸福:如今的毛田,多数家庭两代人都是他的学生,邻居间有了纠纷,家庭产生矛盾,只要汪老师一出面,问题都会烟消云散;谁家烧个好菜,有什么喜事,都会想起汪老师。汪来九的儿子汪承明曾跟着爸爸读小学,他记得在毛田读书比在妈妈身边还好:放学后不管到谁家,主人都会拿出最好的东西给他吃,边上自己孩子因为吃不到气得直翻眼。幸福还体现在走出大山的孩子的牵挂,逢年过节,他们会记得寄张贺年卡;回乡探亲,也会到汪老师的小屋里坐坐。
周末的傍晚,汪来九会准时回到离学校将近5公里的家里,没通公路时要走两个多小时,现在骑车需要三、四十分钟;一到家,汪来九会马上找到自己要做的活:给稻田打药,修剪茶树,多劈一些柴火……一年有大半时间住在学校,回家一次又总是匆匆忙忙,汪来九心中常常充满愧疚。但是汪来九很幸福,通情达理的妻子方秀姣,一个人承担了所有的农活和家务,一直默默支持着丈夫的工作。即使是因为当时山里没有公路,没有电话,妻子分娩时和父亲病故时,他都是在学校,方秀姣也没有更多的怨言。更让汪来九幸福的是,儿子汪承明中学毕业后,放弃其他选择报考了徽州师范学校,现在也成为一名小学教师。
汪来九的幸福还体现在工作的成功上:35年,毛田小学没有一个学生留级,没有一人辍学;没有发生过一起安全事故;只有200多人口的小山村,走出70多名高中生、大专生和本科生……
“没有惊心动魄的创举,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我只不过是一名平凡的山村小学教师,但我感到幸福和光荣。”汪来九给自己的扎根深山35年作了这样的“自我鉴定”。正如一切伟大都源自于在平凡、普通中的积累,汪来九正是在大山深处从教的平凡之中,一点一滴升华着“人民教师”的高尚境界,就像默默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红烛”,照耀在大山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