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职院党委书记李德兴(右二)看望离退休教职工(徐薇/图)
十堰职业技术学院离退休职工,带着数十年积淀的丰厚学养和非凡阅历,带着教书育人的强大惯力,带着与十堰职院唇齿相依的深情厚意,在十堰职院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诚挚奉献、共克时艰、共济改革、共图职业教育的光辉伟业。同时,光热迸发、百花竞放,演绎五彩斑斓的老年生活。
他们是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记十堰职业技术学院改革发展中的离退休职工
□本报记者 夏维军 □张蕴华
王振敏老先生正如10月20日这天的阳光,明丽、洗练。上午10点,刚刚参加过2009年全市门球赛揭幕之战的他,端坐在门球场边的石阶上,精神矍铄,思维敏捷。
王老78岁,作为新中国初期的青年才俊,他曾任教哈工大并主导创设了哈工大无线电系。之后伴随第二汽车制造厂在十堰的创立与发展,投身到山区的高等教育拓荒者行列,先后担任二汽工人大学(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前身)的校长,十堰大学(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前身)首任校长。
无意自述昔日功勋,他在跟媒体偶然打交道的时候,更愿意阐述自己对工业产业、尤其是汽车工业人才培养的思考。他认为现阶段的职业技术教育,理论必须与实际高度结合,必须在前沿的产业实践中砥砺高等职业技术人才。虽然年事已高,他仍忠于并沿着自己的思想前行:不计个人得失,鼎力支持十堰职院兴建有利于实践教学的基础平台;借返聘督学的机会,向着实践教学的改革摇旗呐喊。
在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像王振敏老先生这样的离退休教职工共有172人,副县以上职务的24人,副高以上职称的76人。他们在十堰职院的关心和帮助下,带着数十年积淀的丰厚学养和非凡阅历,带着不减当年的满腔激情,带着教书育人的强大惯力,带着与十堰职院唇齿相依的深情厚意,在十堰职院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与十堰职院在职职工一起,尽心竭力、诚挚奉献、共克时艰、共济改革、共图职业教育的光辉伟业。
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李晋说:“我们学校离退休老职工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是我们学校一脉相承的人文精神,是我们的学校继往开来的坚强后盾!”
高职教育的坚守者
披拂乐平鑫老人身上岁月雕刻的印记,人们容易看到他儒雅书生的底色,真挚亲切,波澜不惊。举止言谈散发着老一代知识分子的神韵与芳馨。乐老毕业于文革前的北京大学,曾在武汉大学从事病毒学科研和教学工作。1978年到十堰高师班,是十堰职业技术学院萌芽、变迁、发展的见证者和参与者。即便今天,像乐老一样出身名校而扎根十堰的,亦是寥若晨星。
虽有73岁高龄,乐老现在依旧行走在十堰职院教育教学的最前线。他返聘从事十堰职院教学督导工作,听课、评课、沟通教学、帮扶教师、督促教改、建言教育发展,寒来暑往而勤苦不辍。
十堰职院2001年开创教学督导工作,而今院级8位督导中有5位是离退休老同志,系级督导也有两位老同志。曾经和正在担任督导的老同志有王振敏、乐平鑫、陈光前、明美雄、雷忠民、张永煌、邢波、冷启云、莫本范等等。按要求,教学督导每学期至少听课80节,每天填写督导日志,每学期提交工作总结。事实上,担任督导的老同志每学期平均听课都在110节以上。听完课,还要认真讨论、组织评课、反馈意见、督促整改等。他们经常加班加点,周六、周日和寒暑假都在工作状态中。
乐平鑫退休前是十堰职院分管教学的副校长,退休之后是十堰职院最早的院级督导,现为生化与环境工程系系级督导。一次,他在应用化工专业英语的课堂上,发现年轻教师余盈讲授的两句英译虽然出自课本,但是未必正确。乐老在意了,当天回家,引经据典,琢磨到深夜。翌日又专门找到对英语、日语都有深厚造诣的马俊林教授,与余盈一起讨论那两句话的英译,直到确定正确的译案。感动之余,余盈立即召集学生,对书本上的错误进行更正。
在余盈看来,经常来听课的乐老有时就像学生,虚怀若谷,虔诚地接受着新生事物;有时就像师傅,言传身教,婉转亲切,让渴望迅速成长的年轻教师觉得幸运与幸福;有时就像桥梁,让学生的意见和要求迅即抵达教师;有时就像试金石,让教学的成败得失一目了然;有时就像观察家,言说着教育教学的前进方向。
十堰职院退休教师张永煌正在指导参加全国电子技能大赛的学生(何银平/图)
张永煌退休前是十堰职院电子工程系系主任、总支书记,曾担任过十堰市半导体厂生产技术副厂长多年,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为他赢得“张工”的美誉。退休后,他担任电子系、汽车系督导工作,而且一直教授电子系的实训课。2008年一段时间里,实训室中午开课,66岁、满头银丝的“张工”中午在学校和其他老师一起吃盒饭,然后赶往实训室授课。电子系课程建设和开发的很多工作,比如该系获教职委评审通过的精品课网络方面的资料,是由张工具体完成的。此外,张工还是十堰职院电子制作协会的指导老师,经常指导学生们制作电子产品。
明美雄退休前是十堰职院副院长,返聘为教学督导后,对工作兢兢业业,一丝不苟。2008年起,他负责督导经济贸易系课程建设,经济贸易系是个大系,专业多,师生多,到任后,他和其他督导一起,卧薪尝胆,扎实进取,一年多时间,该系有了一门省级精品课、一门省级教改试点专业,整体课程建设和改革动了起来。
“他们不是保守派,反而是改革派”,十堰职院校督导室主任李南峰如此感慨。他说,参与督导的老同志平均年龄在65岁以上,传统学科体系教学的理念应该是根深蒂固的,但是他们表现出善于学习、不断学习、与时俱进的可贵的精神品质。他们学习职业教育先进理念、精品课建设标准、新的人才培养水平评估方案等,不断提高认识更新观念,增强教学督导的科学性和职业性,提高督导水平和督导能力。
老同志们的督导工作从最初的单纯的教学督导,向十堰职院改革建设的方方面面不断延伸。教学设施设备、人事制度、校园文化等十堰职院内涵建设各个方面的工作,都成为督导内容。
学院升级发展的重要力量
在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大变革、大洗牌的时代,十堰职院一度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学校面积小,环境差,比较优势和竞争力下降。2005年,学校动议建设新校区,谋求能够承接国家职教优惠政策、支撑学校超常规大跨步发展的宽广平台。
当时,对学校现实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的离退休老职工,对这项动议报以最深沉、最真切的认同和支持。
有老同志说:“只要不再观望和徘徊,十堰职院的任何发展举措我都支持。”在十堰职院发展的关键历史时期,老同志们不作壁上观,不说风凉话,不当局外人,而是对在职领导和职工给予了信赖和鼓励、对学校勾画的宏图大计充满信心和希望。动议之初就在老同志当中形成合力向前的舆论力量。
建设新校区,十堰职院老校东区面临整转他用,个人居住环境面临变数,至少不会再是校园的人文环境。东区堰海楼、沿河楼共有31家离退休职工家庭,十堰职院曾向住户发放跟建设新校区相关的意见征求书,结果职工们异口同声地表示支持。
王振敏老人给同居此地的其他教职工说:“职院要发展,必须新建实训中心,兴建相关产业基地。老校区地方太小,摆布不开,兴建新校区势在必行。学校发展了,我们才会生活得更加欣慰,生活得更加美好。”
在新校区建设面临资金短缺的时候,离退休职工纷纷倾囊相助,有的把一生的积蓄都拿出来,有的动员儿女把钱拿出来,把钱借给十堰职院。
征地拆迁过程中,老职工张闻达参与实物调查。田地、鱼塘要一尺一尺地量,林果树木要一棵一棵的数,搬家、过渡安置、迁坟的思想工作,一家一家地做。虽然年近70岁,张闻达日日奔走在羊肠小道,不辞风雨,劈荆斩棘。在他看来,实物调查越准确,越能为学校节省建设开支,也越能给老百姓一个公道。而作为有人生阅历的老者,他跟拆迁户打交道,也别具智慧和亲和力,从而给征地拆迁老大难工作注入了润滑剂。
新校区建设顾问、退休职工张闻达查看树木生长情况。(何银平/图)
张闻达也算得上新校区“绿化之父”,现在,他每天都会用父亲的眼光打量校园的树木。树木渴了给水,涝了控水,有病虫害了治病。新校区有800多棵25个品种的树木,包括生长20年以上的雪松、樟树、桂花等,原来生长在老校区。这些树木更是张闻达的孩子,父亲搬家了,孩子一个都不能拉下。张闻达指挥工人迁树,跟车一趟一趟送到新校区。现在移植新校区的乔木存活率在98%以上,而且自成四大林园:水杉林、樟树林、桂花林、女真林。校园保留山体上的林木全部来自老校区。行走在枝叶婆娑、芳香满园的新校区,张闻达感觉特别踏实和欣慰。
魏建辉老人74岁,退休前长期担任基建处主任,新校区建设中,他受聘代表十堰职院方负责施工管理,负责行政中心、北区运动场、运动场主席台、超市等项目的施工监理。
魏老认真负责,管哪个工地,就在那个工地守着、盯着。不论刮风下雨,不论严寒酷暑,魏老一站一天,水也不喝一口。学校领导害怕把老人累坏了,但是他军人出身,身体很好,精神很足。魏老嫉恶如仇,眼里容不下沙子。扩建办杨裕强处长介绍说:“在魏老管理的工地,施工单位想偷工减料,门都没有。”在管理行政楼的建设时,施工方就多次按照魏老的要求返工。
新校区监审顾问、退休职工黄朝松核对工程预算(何银平/图)
黄朝松62岁,退休两年,但他从来没有离开过岗位。每天要上班,而且很忙。学院新校区建设委托了数家审计造价公司进行全过程跟踪审计,黄朝松在新校区建设监审部,一是负责审计公司与施工单位的沟通协调工作,二是核准认定工程量和部分工程标的制作等,他认真仔细,精打细算,大小工程都要亲自到实地丈量,能为一两个平米的工程造价反复审核。一家审计公司老总评价他说:很少见到像老黄这样为单位的利益跟别人斤斤计较的人,让人佩服。学院党委工作部部长、新校区建设监审部负责人陈穗川说:“黄工在一线把关,我们靠得住,信得过。”
黄朝松老人,孙子加外孙已有3人,全靠老伴一人照看,急需他回家效力。但是他现在还忙于新校区收尾工程、配套设施建设中,脱身不得,倍感两难。黄老说,学院、部门在职职工火热朝天的创业精神感染了他,他觉得自己也应该有所担当。
李晋说,十堰职院离退休老同志们身上,大多有着老一代知识分子的正直、认真、勤奋,忠诚的深刻印记。他们与共和国一起历经风雨,一同成长。他们的经历让他们见多识广,让他们对当今社会现实的认识更加到位,正因为如此,他们拥护党的事业,对党和人民有着纯朴的、深厚的感情,他们听党的话,他们真心希望我们的国家好,希望我们学校好,所以他们也最能学习、最能与时俱进。这批老同志是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从五湖四海来到偏僻的十堰,是十堰职院的开创者和建设者,对学校有非常深厚的感情。返聘十堰职院的老同志,大多曾是职院院系老领导,他们忠诚于自己的事业,自觉主动为单位排忧解难、帮助年轻人进步的观念很强。他们退下来后,一般不给学校找麻烦,只要学校领导能想得到的工作,无论是教学督导,新校区建设,还是其他需要老同志支持的事业,他们都能义无反顾、竭尽全力为学校做贡献。
夕阳不逊朝晖灿
同时,十堰职院老同志把他们的离退休岁月植根在火热时代中,焕发出美好追求,或著书立说,或琴棋书画,或游学讲演,或热衷公益,或赛场竞技,或前台放歌。他们光热迸发、百花竞放,演绎五彩斑斓的老年生活,彰显夕阳不逊朝晖灿的精神面貌。
廖延唐教授近80高龄,每天仍手不释卷,做着古籍的整理和研究工作。2005年,他受邀到韩国青云大学做讲学。莫麓云教授仍挥洒着丹青妙笔,驰骋在艺术的殿堂,并用他的画作收入不时济困解难。王一军教授退休后致力于地方文史的整理、研究和挖掘工作,笔耕不辍。胡敎退休10多年来,节衣缩食,默默无闻的资助我市10多名贫困大学生完成了学业,资助金额达十余万元。
十堰市内开展的各项文体活动中,都活跃着十堰职院老同志的身影。他们多次参加市老干部局、市老龄委、市教育局、市人事局、市文体局、茅箭区、社区组织的各项文体活动,均取得了优异成绩,如在“十堰市第十四届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职工运动会”上,职院门球队荣获第一名;在市老龄委举办的全市老年门球赛中,获得菊花金奖。
职院院内还组织了各种形式的活动,如每年两次春游、秋游;棋类比赛、牌技比赛、乒乓球比赛;参观十堰市博物馆,参观十堰职院新校建设等等。老同志们都以极大热情参加各项活动,在活动中增进了老同志们之间的联系和友谊,大家切身体会到老有所乐的真实意义,精神面貌不断获得了新的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