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 天 从 今 天 开 始
——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克难奋进谋事创业纪实
本报通讯员陈穗川李辉记者魏欣
十堰职院团结奋进的领导班子谋划新校区蓝图。
入秋的十堰,清爽宜人。北京路上,一座崭新的大学巍然挺立。十堰职院,这所有着三十余年高等教育办学历史的全日制普通高校,焕发出的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机与活力展现在人们面前。
迎着风雨,一路艰辛,伴随着北京路新校区建设,今日的十堰职院已发展成为一所办学规模达6000余人,毕业生双证书获取率达94%,一次性就业率连年保持在93%以上的省内知名高职院校,并被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确定为全省10所示范性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之一。昔日的“灰姑娘”终于崭露头角,惹人瞩目。
痛定思痛:铁下心来办高职
进入二十一世纪,尤其是2002年,国务院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颁布《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要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此后以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迅速增长为主要标志,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在这种全国高职教育迅猛发展的大好时期,由于十堰地区高校体制改革,十堰职院错失了基础办学能力和规模扩张的发展机遇,被省内外其他兄弟高职院校甚至一批新组建的高职院校远远抛在了后面。学校未来怎么办?院党委一班人苦苦思索:赶乘高职教育发展快车,一心一意办高职?120亩的校园太小了,再说,仅建实训中心一项就得大量投入,还有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等,有太多的难题要解决。维持现状,继续期待与他校合并、升本?省政府已明确作出暂缓合并的决策,那空中楼阁不知要等到何年何月才能落地变成现实。
彷徨观望之中,国家教育部于2004年开始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进行评估,十堰职院作为全省最早的高职院校之一被省教育厅确定为首批评估单位。在有些院校畏难退缩、请示延期的时候,十堰职院党委当即决断:主动迎接评估,通过评估激发全校师生热情,逼迫学校发展。经过半年时间的迎评准备和建设,2005年6月,十堰职院首批接受湖北省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获得良好等次。这使得全校师生看到了学校未来的希望。
2005年10月,国家颁布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同年11月,国务院又一次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与前一次会议不同的是,这次会议明确提出:高等教育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把重点放在提高育人质量上;“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100所示范性高职院校。随后湖北省提出“十一五”期间建设10所示范性高职院校。所有信息显示:高职教育面临着一场优胜劣汰的“大洗牌”!
这是一场事关高职院校生死存亡的较量与考验。学校何去何从?一个艰难的抉择摆在十堰职院党委面前。创建示范性高职院校,学校的硬件建设和软件实力已远远落伍,拿什么与兄弟院校竞争?不创建示范性高职院校,学校将被淘汰出局,党委一班人就将成为十堰职院乃至全市教育的罪人。
虽然前途迷茫,但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做百分之百的努力。院党委决定选派干部到全国发展最快最好的高职院校去考察学习,到沿海和本市大中企业调研高职教育的人才市场需求,组织全校教职员工对学院发展进行大讨论……
经过多次外出调研考察、多次会议讨论,甚至是多次激烈争论,院党委书记李德兴在党委会上疾呼:我们不能陶醉在评估取得的成绩中,学校仍处在小进则退、不进则亡的地步。我们只能背水一战,铁下心来办高职!办示范性高职院校!这才是学校惟一的出路!他的话振聋发聩,得到了党委一班人积极响应,很快形成学院党委决议。随后,学院党委向市委、市政府作了专题汇报,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充分肯定和全面支持。市委、市政府经请示省政府同意后,作出了在北京路为十堰职院选址整体扩建的决策,并将十堰职院新校区建设列入全市“十一五”重点建设工程项目。
这是一次无奈的选择,也是一次艰难的抉择。由此,十堰职院拉开了二次创业、振兴学院的序幕,一场声势浩大、迎难而上的大战正式打响。
凤凰涅槃:十项建设工程齐头并进
几年的原地踏步耽搁,正被“边缘化”的十堰职院要创建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谈何容易?党委书记李德兴在动员大会上掷地有声:这是一场事关学校生死存亡,事关每一个教职工前途命运的大战、恶战,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很快,学校出台了创建省级示范高职院校实施方案,提出举全院之力,实施“十项建设工程”,全面推动人才培养工作的各项建设与发展。
“十项建设工程”具体为:新校区建设工程、队伍素质提高工程、专业建设工程、实训基地建设工程、社会服务体系建设工程、职业能力建设工程、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建设工程、就业建设工程、产业建设工程、校园文化建设工程。其中新校区建设工程、实训基地建设工程、产业建设工程是硬件,是物质基础,其它七项建设工程是软件,是教育教学方面的内涵建设。
新校区建设摆在十项建设工程之首。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没有一个适宜的校园,创建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将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无从谈起。为此,学院成立了新校区建设领导小组和指挥部,书记李德兴、院长魏文芳亲自带队,上北京、下武汉、跑市委市政府,争项目、立规划、筹措募集资金。2007年1月16日,位于北京路的新校区正式破土动工,开始兴建。可是白手起家,开山拓荒建设一所崭新的大学校园,是何等的艰难!居民拆迁,土地附着物赔偿,17项单体建筑和校园市政工程建设……哪一件都不是省心的事,哪一样都少不了三、五个回合谈判。最要命的是缺资金,精打细算,算来算去也得好几个亿。一边要保持正常的教学秩序,一边要进行好几个亿的新校区工程建设,怎么办?院党委在夹缝中求生存、谋发展,发动全校教职工借款、争取市政府政策支持、出让老校区土地、向银行贷款……想尽千方百计,硬是闯出一条路,新建起一个美丽的校区。而且创造了十堰城区建设工程土石方开挖和回填量之最、孔桩深度之最、建设速度之最。
虽然受老校区基础办学条件所限,教育教学内涵建设方面有些工作无法深入开展,但面临高职教育重新洗牌的严峻形势,院党委认为学校必须三步并作两步,大步流星向前赶。有些工作即使一时无法深入,也得提前筹划,做好准备,在准备中寻求突破、取得发展。学院先后派出多批干部赴高职名校考察和挂职,先后多次邀请高职教育知名专家来校讲学,先后多次组织教职工对高职教育教学进行大讨论、大思考,用当今最先进的高职教育办学理念武装全院教职工头脑,全面推行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方式改革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全面加强以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教师队伍建设为核心的内涵建设,努力提升办学质量。
在积极推进内涵建设工作中,学校确立了“一本二为三结合”(“一本”即以人为本:教育以育人为本,办学以人才为本,人才培养以能力为本;“二为”即为学生成人成才服务,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三结合”即教书与育人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的办学理念和“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之路”的办学思想,并紧密结合十堰“一主四大”产业背景和“名山、秀水、车城”的区域优势,打造汽车品牌,做好山水文章,突出“围绕轮子转、促进武当游、拓宽扶贫路、保障清水流”的办学特色,把30多个专业基础相关、内在联系紧密的教学专业组合在一起构建8个专业群进行建设。通过不懈的努力和积极的实践,在专业建设以及支撑专业建设的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课程建设的三个支柱条件等教学项目建设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目前,学院建有汽车维修技术、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现代制造技术、旅游与洒店管理、艺术设计、电工电子与自动化技术、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商务应用技术等8个校内实训基地和25个实验实训中心,占地150亩的科技产业园已在规划建设之中。拥有1个国家级、4个省级高职教育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和1个省级高职教育重点专业;2个国家级、2个省级高职教育实训基地;1个省级教学团队,2个楚天(省级)技能名师教学岗位;1门国家级、5门省级精品课程。
学院设有7个国家职业技术考试中心(考试点)和国家通用的职业技能鉴定考评点,可向学生和社会开展9大类61个工种的培训、考试和鉴定工作,并经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批准正在组建国家劳动技能鉴定站。学院与近100家企业建立了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拥有76家比较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还聘请了全国技术能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机械工业技能大师等荣誉称号获得者、东风有限商用车公司总装配厂高级技工王涛,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获得者、武汉市富恒装饰设计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吴汉生等90名来自企业、行业的专家担任兼职教师。这些远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数据,和新校区一样饱含着十堰职院人只争朝夕、奋勇拼搏的血泪和汗水,见证着十堰职院人破釜沉舟、谋事创业的胆识和勇气。
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同志在得悉学院创业发展的有关情况后,欣然为十堰职院写下了“德技双馨、振兴中华”的题词,不但为十堰职院的改革和发展进一步指明了努力方向,还激励和鞭策十堰职院锐意进取、奋发图强,努力办出特色鲜明的高职院校,打破了不轻易题词的惯例。
奋发自强:一群忘我的拼命三郎
一年选址、立项、规划、征地、搬迁,半年三通一平,一年主体建筑,两年半时间建成一所占地800亩的现代化大学。与此同时,学校内涵建设跨越式发展,教育教学质量大幅度提升,迈入湖北省示范性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行列。一个落魄的学校,短短三年内迅速崛起,靠的是什么?
院党委书记李德兴,一个50多岁的汉子,一个汉江边长大、有着千年汉水般柔情与刚毅的男子,再熬几年就能顺利退休,就可以在家含饴弄孙,尽享天伦之乐了。按常情没必要再来劳神费力趟“大河”,干这些让人伤脑筋、食不甘、睡不眠的事。可就是因为一种对学校深深的眷恋和爱怜,一种不能眼睁睁看着学校垮下去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支撑着他,激励着他挑起这份重担,挂帅出征。三年来,他带领党委一班人四面化缘、八方求援,没日没夜地操劳,硬是把学校拖出泥沼,闯出了一片艳阳天。如今,他虽然脸上皱纹更深了,头上的白发更多了,但笑容也更灿烂了。
院长魏文芳,刚刚四十出头,临危受命,由郧阳医学院调任十堰职院院长。三年来,他的眉头几乎没有舒展过。兴家犹如针挑土。多少次与师生面对面交流沟通,多少次会议商讨,多少次带病工作,多少次灯下苦思,多少次夜晚失眠……连他自己都记不清了。老师们看到的是一个对如何办高职教育有着清晰思路的带头人,学生们心里多了一个把他们唤作“孩子们”的魏院长。
院党委副书记、新校区建设指挥长李晋,也是五十多岁的人了。一心挂几头,新校区建设工地,他得天天照看着;分管的组织、宣传、纪检、人事等工作,他得指导推进;教职工们急难事,他得帮着操心……也许是多年的军旅生涯练就了他钢铁意志和矫捷身手,在外人看来千头万绪的工作都被他魔法般推进得红红火火。他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人这一辈子总得干点事,赶上这时候,摊上了这些事,就得干,干就得干好,千难万难、吃苦受累都得干好。
和李德兴、魏文芳、李晋一样心思、一起趟“大河”、爬“大山”的,还有院领导刘玉敏、张德新、唐大超和全校500多名教职工、6000余名学生。
一批有经验的老同志被推选出来,再次出山,或走向新校区建设工地,带头帮学校建设筹资,居家过日子般为学校精打细算,一丝不苟地监管着建设质量与安全;或深入到教育教学方面的内涵建设之中,悉心指导中青年教师进行专业和课程建设,潜心探索办特色高职、建区域名校之良策。
各系部主任和书记,是十项工程建设的具体组织者和实施者,方方面面的工作都得亲历亲为去推动,一样都不能落下,硬是十个指头弹钢琴,奏出一曲和谐、高亢的进行曲。为了培养出“适销”对路、一毕业就能用、一用就能上手的学生,不少系主任和专业课老师利用假期到企业考察学习,寻求高职教育与市场用人的无缝对接。
而学校党政部门的干部,则在各自不同的岗位充分发挥着管理育人的作用。辅导员队伍建设、百草园思政网、电子系志愿者爱心接力活动、心理健康工作、感恩教育等一大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典型得到省教育厅的高度肯定,并被省市媒体广为传播;校标、校训、院志先后制订出台,校园文化氛围日渐浓郁。新校区建设顺利推进,老校区教学井然安心。
学生们课余时间总要去新校区看看。建筑专业学生,主动请缨到新校区建设工地现场实训。在大一的学生为能赶上住新校区而兴奋而呐喊助威的时候,大二大三的学生却在心里默默记下新老两个校区的点点滴滴,记下学校创业的艰辛和对母校的深深眷恋与祝福。
……
同一个学校,同一个家园,同一样的事业,同一样的使命,把这群人紧紧地捆在一起,目标瞄向一个:为了学校的振兴!在院党委依法办学、民主管理下,一切积极因素都被充分调动起来,全院师生谋发展、促发展的热情空前高涨,人人献计出力,个个筹资建校,既亲身体会了学院迎难而上、谋事创业的艰难不易,又亲眼目睹了院领导班子团结奋进、勤政廉政的作风,还亲自品尝了参与学校建设奋发有为、创业成功的喜悦。
落后就会淘汰,争先才能立足。正是靠着这种强烈的危机意识,这种明天从今天开始的只争朝夕、排除万难、干事创业的坚定信念与顽强意志,在院党委一班人团结带领下,这群拼命三郎使出全身的拼劲、狠劲,自力更生、自强不息,实现了学校的振兴,取得让人瞩目的成绩。
几多风雨历程,几番克难奋进,岁月的流逝也许会模糊许多人付出的心血,淡化曾经太多的感动。但这一切并不会消失,他们早已融入十堰职院人的血脉里,凝炼成一种以人为本、奋发自强的精神内核,永远追求,永不舍弃。
《十堰日报》2008年9月24日第二版报道。
链接:http://s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