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在机械加工实训中心进行基本技能训练
创立、发展的永恒主题是:服务于十堰密集的现代制造业。引企入校,用标准企业设备生产企业合格产品、培养学生过硬的实战本领。
教师能讲课也能开机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学时比例达到1:1,教学内容不仅符合现代制造技术发展需要,而且符合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使用需要。
人才培养植根现代制造业
——十堰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教改实践之路
□本报记者龚祥龙 □何银平 郑妍妍/文
□壮戈/图
目前,十堰职院机电工程系决定在新校区设立的百亩科技产业园,引进2家产值过亿元的机械加工企业,做为学生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此前,他们就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中已引进房县星源公司。
十堰职院机电工程系主任张健副教授说:“生产性实训就是要用与企业一样的设备、与企业一样的产品、与企业一样的工作氛围来训练学生,不但训练学生的专业技能,而且还要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质量成本意识、交流沟通能力、团结协作精神等综合职业能力,学生一毕业就能很快适应企业环境”。
十堰职院机电工程系依托十堰密集的制造业,迅速发展起来,不仅如此,他们的教育教学过程,已经深度融入到制造业实践当中。
机电工程系主任张健
与现代制造业步调一致
机电工程系是十堰职院最早成立的教学系之一,其历史要推演到1984年。
20多年来,系部的建设一直在探索中向前推进。教学系成立之初,只有机械设计与制造一个专业,1989年,随着模具行业对模具人才的需求,设立了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1996年,针对制造业对机电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设立了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机电一体化专业),2005年为实施国家数控技术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设立了数控技术专业。
张健介绍说,机电工程系各个专业成立的先后顺序也正与制造业发展的进程一致,随着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控制技术等技术在机械制造业的应用,机械制造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正向着自动化、柔性化和集成化方向发展,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也不断提高,机电工程系紧跟制造技术发展步伐,扣紧社会对制造类人才需求,不断优化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了目前的现代制造技术专业群。
十堰是“中国第一、世界第三”的商用车生产基地,也是中国汽车冲压模具四大聚集地之一,拥有汽车整车及配件生产企业400余家和模具生产企业100余家,服务于车城的汽车制造业,无疑是十堰职院机电工程系的职责所在。张健介绍说,学院确立了“以工为主”的办学指导思想,在师资的引进培养、实训设备的投入等方面对机电工程系重点倾斜和支持,使机电工程系成为实力最为雄厚的教学系之一。目前,机电工程系在校学生1500余人,已毕业学生5000余人,绝大部分毕业生都已成为所在单位的业务骨干,为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着力量。
教师既讲课也开机床
在教学上,机电工程系着力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要求教师不仅要上讲台,而且要下车间,不仅能讲课,而且还要能开机床。
系主任张健说:“要求学生掌握的技能,我们的教师必须要首先掌握,不仅要掌握,而且要熟练、深入掌握”。对新录用的教师,系里安排老教授任其导师,帮助其过教学关、科研关、双师关;对青年教师,系里不仅要求他们攻读硕士,提高学历层次,而且在每年暑期,还安排他们到其他高校、教育部培训机构进行新技术、新方法的学习培训,安排他们到企业参加为期1-2个月的工程实践,以期拓宽视野、掌握先进技术、提高工程素养。张健说:“我们每年花在师资培养上的经费在十万元以上”。
而对实训教学,则聘请东风公司或省市企业有丰富经验的退休技师或工程师与系内教师共同教学。一支理论教学水平高、工程实践能力强、又具有一定研发水平的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已在机电工程系悄然形成。
在狠抓教师队伍建设的同时,机电工程系还根据高职教育理论和高技能人才培养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不断完善课程体系,优化整合课程,增加实践教学比重,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学时比例达到1:1,使教学内容不仅符合现代制造技术发展需要,而且符合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使用需要。
与此同时,在教学上还不断地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引入了项目教学、理实一体化教学、生产实训等教学方法,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还完成了由德国引进的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构建和课程开发工作,目前,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已被省教育厅批准为省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
真枪实弹的训练
机电工程系在校内建有现代制造技术基地,基地下辖机械加工实训中心、数控加工实训中心、CAD/CAM实训中心、模具制造技术实训中心、自动控制实训中心和机械基础实训中心等六个实习实训中心,全系实习实训设备共300多台套,车、铣、刨、磨、钻、数控设备、特种加工设备等一应俱全,放眼望去,简直就是一个现代化工厂。
张建介绍说,校内实训基地是学生专业技能训练的主阵地,所以学院花大力气投入建设,今年还将在机电工程系投入360多万元购买设备,目前,机电工程系的校内实训基地可以同时满足400位学生同时进行实训教学。
除了引企入校,机电工程系还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在东风车桥部件厂、东汽发动机厂、先锋模具公司、三环车身有限公司等20个单位建有校外实训基地,满足学生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需要。
在实训教学中,机电工程系还要求学生通过实训取得各种职业资格证书,实行“毕业证+职业资格证”的双证书教育,并将其纳入培养目标,学生取得各级各类职业资格证书的比例在95%以上。
主动融入经济大循环
十堰职院机电工程系在人才培养的同时,还充分利用智力优势和设备优势开展社会培训、技术研发和技术服务等社会服务工作。先后为三环车身有限公司20多名技术人员进行了提高培训,为东汽第一职高和房县中心职校培训了10多名数控师资,为郧阳科技学校机械类教师进行了“双师素质”的考核和鉴定。
刘建潮老师与东汽工艺研究所合作进行了“汽车铝合金车身板成形性能研究”的课题,江平老师与东汽技术中心合作正在进行“变速箱检测实验台”的开发研制,日前,机电工程系还与十堰昆丰工贸有限公司达成了为东风渝安配套的三元催化转化器总成生产线的焊装设备和焊装夹具的研制协议。除立项研究课题以外,系里还鼓励教师深入企业,为企业解决生产现场技术问题。
张健说:“社会服务是高职院校的一项重要功能,这方面的工作我们还刚刚开始,随着学院新校区各种条件的改善,这方面的工作我们将全面铺开、不断深入,主动融入地方经济大循环,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招生和就业两头都旺
“89级的刘士七是湖北三环车身有限公司模具分公司的技术主管,97级的周勇现在是湖北天运汽车电器销售公司的老总,02级的冯海威已是深圳一家公司的工程师┅┅”谈起自己的学生,系主任张健如数家珍。
得益于我国机械制造业的迅猛发展,机电工程系各专业的毕业生都呈现了供不应求的势头,招生和就业两头都旺,再加上在学校的高标准、严要求以及多种技能的训练,使毕业生一走出校门就能很快适应企业的要求,也是机电工程系毕业生就业率高的重要原因。系主任张健介绍,早在每年的3、4月份,毕业生都能找到各自的工作岗位,而到毕业时间,企业再到学校招人,系里已经无能为力了。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我们不仅要使我们的毕业生都能就业,而且还要高质量就业”,系主任张健说。近年来,机电工程系每年都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用就业率、就业对口率、起薪率、稳定率、提升率等指标来衡量就业和就业质量。调查结果显示,两三年后,机电工程系的绝大部分毕业生都能成为企业的技术或管理骨干。系主任张健说:“使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零距离接轨,给学生最大的发展空间,是我们高等职业教育的最高目标。
施新林:十年磨一剑
□贺翔蕴芝
从一个普通技术员到要账员,再到坐拥几百万资产的公司老总,在成功的背后,30岁不到的施新林经历了几多磨砺?
1998年夏天,施新林从十堰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毕业。凭着在校期间炼就的扎实基本功,他成为东风减震器车改装生产第一线的技术人员。
处处留心皆学问。一年之后,勤学好问的施新林已经熟练掌握了生产一线的所有技术活儿,他随后被龙彦公司聘为职业经理,主管公司生产。为积累更多的汽车行业知识和经验,2000年他应聘到了崇阳工贸公司,主动要求从事市场开发业务。
他的市场开发是从替公司要账开始的。长达半年的要账经历,让他学会了与各种人打交道,学会了体谅、理解和思考。2001年,崇阳工贸的总经理撤资去重庆发展,出于信任,总经理把公司股份全部转让给了施新林,他东挪西借融资20多万元把崇阳接了下来。7年过去了,公司的零部件制造与汽车改装生意越做越大,资产翻了几十倍不说,在十堰市业内乃至外省市同行圈内也小有了名气。
施新林开拓了轴载重车的西藏特供市场。2005年以前,西藏载重运输车多用100多万元的沃尔沃,得知东风公司与西藏方洽谈的消息后,施新林经过几番努力把洽谈代理权拿了下来。第一批80多台特供车从接单攻克金属结构技术改造难关,再到供货,只花费了近20天的时间。从此,西藏的山路上花费仅9万多元的东风载重车开始一天天多了起来。同时,施新林的公司也名声大噪,业务量也与日俱增。
施新林还首倡渣土车加盖。2006年底,为响应国家建设部渣土管理的有关规定,施新林在十堰市首倡渣土车加盖,他还向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提供加盖车技术的标准和规范。施新林的公司与丹江特汽联合开发了自卸加盖车,他们的产品已占有十堰市1/4的市场份额。
施新林非常重视新产品开发,重视自我学习和提高。他经常为《专用汽车》供稿,并从中了解汽车行业最前沿的技术知识;生意再忙,每天他要抽二到三小时到网上学习经济法律等方面的知识。他唯技术用人,看中的技术人员不惜重金聘请。他每周都要到车间与员工交流,他尊重每位工人师傅,虚心向他们求教。他与国际海沃机械扬州有限公司签订技术合作开发意向书,并赴海外考察学习。
成功背后,一定经历许多磨砺。十年磨一剑,施新林还将继续朝着梦想前行。
其他毕业生链接:
潘强,十堰职院机电工程系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毕业生。2007年参加十堰首届“技师学院杯”数控车工技能状元大赛荣获第三名,被授予“十堰市技术能手”称号,他也直接晋升为数控车工高级技工。2008年毕业留校任机电工程系机械加工实训中心专业教师。
魏家新,十堰职院机电工程系模具专业1992届毕业生。毕业后进入东风汽车模具有限公司,做了8年钳工,2000年他转到技术部从事模具设计与技术开发工作。做钳工,他带过一拨又一拨的本科生、研究生做徒弟;由他负责设计制造的模具不下50套,多次到法国、英国等地与外国专家交流模具制作工艺。在十堰地区模具行业,提起魏家新,人们都称他为技术领域真正的‘龙头老大’。
《十堰周刊》第43期(总第1068期)专版报道,2008年10月25日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