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办于1990年代的计算机系,恰是十堰计算机人才拓荒期,培养了本地区首批计算机专业人才。
定位培养以软件开发、网络集成等领域紧缺的高技能型人才,明显区别于本科院校学术型人才培养,更不等于中职院校一般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致力于专业改造和精品课程的创建,施行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的教学模式。正因为有效填补国内IT前沿高技能人才空白,毕业生就业率高达100%。
培养IT前沿的紧俏人才
——十堰职院计算机工程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之道
□本报记者蔡世颖 □何银平 郑妍妍/文
□壮戈/图
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对计算机人才培养的投入一直都是大手笔。2008年,在新校区实训设备的购置中,学院在信息技术方面投入了500万元:网络工程实训室投入100万元、校园网投入300万元、公共计算机实训室投入100万元。而网络布线实训室和生产线工程实训室建设投入,目前已在计划之列。
人才培养的有的放矢
1990年代初期,十堰职院在十堰地区最早成立计算机工程系,当时属于计算机人才拓荒的年代,人才供不应求。很多家长挤破了头想把子女送到这里来学习。因为教学资源有限,十堰职院计算机工程系的门槛非常高。
随着计算机的飞速普及运用,计算机技术的人才培养机构雨后春笋般冒出来了,中职、职高竞相设立培训机构,大街小巷的商业培训也多如牛毛,而且这些培训在学制上比较灵活。十堰职院计算机工程系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一度处于教学冷淡期。是挑战,更是机遇,这种趋势加快了十堰职院计算机工程系向计算机高技能应用方向转型发展。
十堰职院计算机工程系系主任夏德洲副教授分析,国内的计算机行业分为三层技术人才:第一层就是本科以上院校培养的高端应用型人才;第二层是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以软件开发、网络集成等领域为主;还有就是一般运用型人才。而像十堰职院这样的高职院校定位培养的是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目前,国内高职计算机教育受到本科和中职的双重挤压,尤其是立足于理论教育的本科院校一旦像应用型人才培养转型,就会对高职院校形成威胁。
但是,相关调查表明,IT人才培养跟日新月异的IT行业仍然存在巨大的差距。2007年人才缺口已经达到了100万,尤其是计算机软件人才。与此同时,包含计算机软件相关专业在内的高校学生,非官方统计的就业率仅为六成。这其中巨大落差背后,主要的原因还在于学生缺乏训练有素工作技能。高职层面的计算机人才培养,依旧前景广阔,或者说任重道远。
经历了冷淡期后,十堰职院计算机工程系调整了课程设置,把计算机网络技术作为重点来发展。这一转变,拉开了职业教育的计算机行业与中职教育的距离,又明显区分于本科教育。十堰职院计算机工程系由此明确了教育的方向,战略调整之后,再次焕发了生机。
系主任夏德洲副教授
实践教学的千方百计
目前,十堰职院计算机工程系拥有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信息管理和图形图像制作四个社会需求大的热门全日制专科专业,全日制在校生600多人。已毕业学生近3000人,绝大多数就职于沿海发达地区及北京、上海和本地区的IT企业。计算机工程系各专业毕业生的一次性就业率都在96%以上,有的达到100%。
计算机工程系除了拥有19名专职教师外,还有10名在企业一线工作的技术骨干作为本系兼职教师,把企业一线最需要的计算机技术带到课堂上来。在他们的引导下,学生走出传统的教学课堂,在实践当中磨练技能。例如,十堰职院计算机工程系学生制作了市退耕还林还草系统、太和医院医疗综合信息网、市财政局再就业优惠政策管理系统、汽车进销系统、实验室管理系统等项目,其中,已经采用的市财政局再就业优惠政策管理系统,还被省财政厅向全省财政部门推广,成为典范。
十堰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工程系致力于精品课程项目的建设,湖北省教育厅前不久公布了2008年度高等学校省级精品课程名单,夏德洲副教授牵头负责的《数据库技术与应用》榜上有名。
2008年整个暑期,夏德洲带领计算机工程系精品课程负责人组成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改革小组,对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自动生产线方向)两个专业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进行构建。全体人员起早贪黑,殚精竭虑,一切为了学生成人成才着想。
岗位上需要的不是教条,也不是书本,而是实实在在的技术。十堰职院计算机工程系在“2.5+0.5”模式下继续探索“理实一体化”的教学形式,不但邀请企业的专家到校授课,还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职业素养、沟通和表达能力、团队合作等非学术能力的培训,把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糅合到教材中,进行讲解、分析,并总结出经验。这样一来,学生角色和岗位角色很快就重合到了一起。
学院校园网络的建设和维护,更是学生的常规课程项目。他们经常开展“计算机维护月”活动,让学生在学院各部门的网页设计中锻炼学习,同时义务为同学们解决计算机的软硬件问题。
十堰职院计算机工程系一直努力为学生创造各种“实战”条件,他们在原有课程的建设基础上也出奇创新,提出了“大平台课程建设”框架,将课程归结为应知应会部分和专业模块部分,对部分专业课程的考试评价体系以项目评价和职业技能证书作为替代。使得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既有正常的学历证书,也有职业资格证书,还可以获得实际项目的工作经验。“双证书”的普及、“零距离”就业的举措,极大地提高了该系毕业生的高质量就业比率。
十堰地方产业经济的发展,国家以信息带动工业化的宏观要求,也给十堰职院对计算机人才培养提供了坚实的后盾和依托。十堰地方经济“一主四大”中的汽车产业发展,使得制造业信息化管理成为当务之急,这为计算机工程系服务地方经济提供了机遇,计算机工程系的骄子恰逢其时,正可大展宏图。
随着工业和信息的结合,计算机工程系今后的发展方向将更加侧重于行业间的知识渗透,将电子、机械、信息相结合,为适应市场需求而培养大批高技能人才。
黄鹤基:百炼方成钢
□贺翔蕴芝
黄鹤基志愿服务西部,获得“中国大学生志愿者铜奖”。在基层磨砺,他充满激情,不失风采。
来自广西梧州的黄鹤基,是十堰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应用与维护专业的毕业生。由于对软件开发及网络设计痴迷,熟悉他的人都喜欢叫他“IT小子”。
2004年7月,作为“优秀毕业生”,黄鹤基被学院推荐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分配在郧县科技局工作。为期一年的服务期内,他担任郧县分队副队长,负责协助主管单位对志愿者进行日常管理。他每个星期都要走乡串镇到队员们的工作单位和住处走访一次,加强与队员之间的联系和沟通,帮助队员们反映和解决生活与工作的难题。另一方面,他还要按照科技局领导的安排协助做好办公室的日常工作。
12月,团市委领导到郧县看望大学生志愿者,观察到黄鹤基做事细心踏实,而且勤快,又懂网络设计,就把他借调到团市委。半年后,一名双修计算机和英语,专业英语过八级的志原者也来到团市委工作,领导有意把他们俩放到一起比较,看谁更优秀。比对的结果是,在网络编程、硬件维护,还有工作态度、为人处事上,黄鹤基明显占据优势。后来黄鹤基留在了团市委办公室工作,负责日常性事务、希望工程明德奖学金救助及网络建设维护等工作。
刚到团市委,领导让黄鹤基建立一个面向团员青年的网站。为了能做出符合共青团特色的网站,他系统阅读了大量的共青团知识,做出了几个不同的网站建设方案供领导参考,大家提意见后再修改,修改后再让大家提意见,不厌其烦,精益求精,终于制作出功能强大、界面很好的《武当青年网》,得到了领导和同事的认可。现在,十堰市众多政府部门和企业的网站,包括深圳等外地一些知名企业网站都由他参与创建。在他心中,一直有一个人生梦想,那就是开发自己的软件,服务社会需求。
黄鹤基工作中的每一次进步,除了他坚忍不拔的毅力和百折不回的拼劲,还离不开大学时代的那些积累和锻炼。在十堰职业技术学院读书期间,他还自修湖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本科专业。大学三年,他的目标非常明确,那就是学好专业,拿到本科,综合发展。满腔热情的黄鹤基还把担任学生干部当作挑战自我、历炼人生的机会。他一步步成长,担任了院团委宣传部长和计算机与信息协会主席,成功策划并举办了院第三、第四届学生电脑网络知识竞赛和网页设计竞赛等系列活动。
黄鹤基觉得,大学是学习的圣地,社会是青年的熔炉,他要把自己熔炼成一块上好的钢材,要受得了摔打,要经得住风雨。
其他毕业生链接:
冯建,十堰职院计算机工程系2003届毕业生,现任十堰亿脉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亿脉科技创建于2005年夏,是博士德软件十堰地区一级代理商和营销服务中心、金蝶财务软件合作伙伴,拥有汽配城80%以上的软件市场份额。公司设计管理的汽配人网站(www.qipeiren.com)是东风汽配面向全国的商务平台,成就着无数汽配人致富的梦想。
惠英清,十堰职院计算机工程系1997届毕业生。毕业答辩时,以良好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引起时任评委的十堰科器公司总经理陆兴贵的注意。毕业后即进入十堰科器公司。1999年,辞职与同事们共同创建了十堰九鼎公司。2005年转入十堰鼎一公司,2006年起担任公司副总经理。
《十堰周刊》第42期(总第1067期)专版报道,2008年10月17日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