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楚网讯(十堰晚报)文/记者 唐晓玮 图/记者 张启国 通讯员 何银平报道:“十堰大学”,伴随着车城一起成长: 从1976年在十堰师范基础上创立的十堰高师班,到1983年成立的十堰职业大学;再从1998年更名的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到如今的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作为我市唯一的一所由市政府举办的高等院校,通过近40年的变迁与发展,“十堰大学”如今已破茧成蝶成为湖北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和国家骨干高职建设院校。
当年位于三堰的十堰大学,面积狭小。
1998年,十堰职业大学更名为十堰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新校园,让人感受到该院浓厚的文化氛围和宽阔的办学胸怀。
抚今悼昔
5次更名见证3次变迁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高等教育始于1976年在十堰师范学校创立的高师班。十堰师范学校前身是1966年成立的郧县十堰区五·七中学。1968年2月,校址由夏家店迁移到三堰;1969年十堰市成立后,更名为十堰中学。1975年秋经湖北省革委会批准,十堰中学组建为十堰师范学校。
1981年5月,省政府批准将十堰师范学校高师班更名为十堰教师进修学院。分开后的十堰教师进修学院与十堰师范学校合署办公,一个领导班子,两块校牌。1982年高师班停招新生,十堰教师进修学院面向十堰市培养中小学教师,使其在短期内达到大学专科或中专水平。
1983年12月,省政府批准设立十堰职业大学,是当时全省首批四所职业大学之一。学校新建于十堰城区三堰地段。1985年3月,市政府决定将十堰职业大学与十堰教师进修学院合并,组建十堰大学。1986年1月,十堰师范学校改为十堰大学中专部;同年9月,十堰师范学校与十堰大学分设,恢复校名“十堰师范学校”,独立设置。1987年十堰教师进修学院改为十堰教育学院。1988年8月,十堰广播电视大学并入十堰大学。
1992年,十堰师范学校更名为十堰市汽车工业学校。同时十堰职业大学汽车工业中专部转入十堰市汽车工业学校,十堰市汽车工业学校与十堰教师进修学校、十堰市成人中等专业学校实行三块牌子、一套班子,统一管理。
1995年4月,原郧阳地区与原十堰市合并后,将原属十堰大学的十堰广播电视大学、十堰教育学院分离出去,分别与原郧阳地区广播电视大学、原郧阳地区教育学院合并,组建新的十堰广播电视大学、十堰教育学院。1996年8月,市政府决定,将十堰市汽车工业学校西区整体划入十堰大学。
1998年6月,经原国家教委批复同意,省政府决定将十堰职业大学更名为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实行省市共管,以市为主的体制,为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院校,定为副厅级单位。
2008年8月28日,十堰职业技术学院正式整体迁入位于十堰市北京路的新校区办学。
2013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十堰职业技术学院更名为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6月17日,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欣闻该校获批更名后,挥笔题写“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几个大字。
砥砺前行
5年的翘首与等待
正如沙子要经过蚌的磨砺才能变成美丽的珍珠,如今的职院已然脱胎换骨,但职院人不会忘记,艰难岁月中的砥砺与韬光养晦。“十五”期间,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黄金时期,党和国家先后出台系列鼓励和支持政策。然而,在这最重要的5年里,一系列机遇与职院擦肩而过。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武汉大学与武汉水电大学等4所高校整合,组建新的武汉大学;浙江大学将分离40多年的杭州大学、浙农大、浙医大重新整合。高等院校“共建、调整、合作、合并”,是一种潮流。
1999年,省、市两级政府拟对十堰地区的高校进行管理体制改革,将市内4所高校整合,组建“湖北科技大学”。
当时,职院虽处三堰中心地段,但校园面积狭小,全校3000多名师生蜗居在近百亩的校园内,无法容纳更多生源;各种基础设施条件不足,又让教育教学内涵无法“广施拳脚”。合并,将给职院带来发展契机。
消息透漏出来,让职院3000多名在校学生、300多名教职员工振奋不已,怀揣着希翼和梦想,扩建计划暂时叫停。
在等待的5年中,师生们韬光养晦、内心期盼着学校破茧成蝶的那一天。这5年,学院放缓了建设和发展的脚步,专心致志等待合并。
2003年3月,职院参与十堰区域高校资源整合,筹备建立“湖北科技大学”; 2004年4月,省政府作出“十堰区域高校体制改革暂缓进行,各自独立发展”的决策;2004年4月,省政府决定十堰市内4所高校先各自发展。职院合并梦破碎。
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扩大高等教育规模”的重大决策,当年全国招生数达到159.65万人,扩招比例高达47%。党的“十六大”将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实施教育“三步跨越”战略。 2003年至2008年,国家每年拿出近千亿元投资高校基建。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预测,本世纪第一个10年,高等教育学龄人口将飙升至1至1.2亿的峰值,此后,教育市场将呈下降趋势。
5年裹步不前的结果是,学院无法得到长足发展。
破茧成蝶
现代化高校拔地而起
2006年11月学院迎来破茧之时,学院新校区建设用地获省政府批准。在离市政府仅仅500米、城区最为繁华的北京路和天津路之间,一座现代化大学校园蓝图绘就。
“十一五”以来,十堰市将职院作为全市职教龙头加以建设。一是全力支持职院建设新校区,除专门划拨土地、减免相关规费外,将老校区拍卖所得资金全部用于新校区建设,并投入3000万元专项资金。二是全力支持职院建设省级示范性和国家骨干高职院校,为骨干院校建设划拨配套资金1200万元。三是支持职院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改革,专门划拨200余亩土地用于校内产业园建设。
2007年,新校区土石方工程正式开工,8月新校区第一栋教学楼——电子工程系教学楼开工。时隔仅一年,新校区就建起4栋学生公寓、4栋教学楼,还有行政楼、学生食堂,建成足球场、篮球场、排球场等各类球场25个,完成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
2008年8月28日,十堰职业技术学院正式整体迁入位于北京路的新校区办学。曾在职院执教几十年的老师们告诉记者,当初建校在三堰,那里还是一片农田,因当时受条件所限,学校只有一座教学楼和宿舍楼,教学设施和设备十分简陋,如今的校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几代职院人筚路蓝缕、克难奋进的结果。
回顾新校区建设至今的发展,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顾善远总结为“六年四大步”:整体迁校并突破性扩容;成为湖北省示范高职院校;被认定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单位;学校更名为“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薪火相传
“天人合一”的大学风骨
校园文化被视为大学的风骨,高职院校的“风骨”不仅注重“职业性”和“技能性”,更需要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的提高和养成。
如今,漫步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缤纷花朵映衬着遇湖碧蓝的湖水和湖边简约的现代派书院建筑,与年轻学子们青春昂扬的面庞交相辉映。校园内和山、遇湖等20余处景观也成为市民感受校园文化、休闲娱乐的理想之地。一年一度的樱花节已成为十堰市民每年最期待的节日,让人感受到大学浓厚的文化氛围和宽阔的办学胸怀。
院长魏文芳介绍,新校区建设之初,职院人已按“天人合一”思想,高起点对校园进行规划。贯穿北京路和天津路的校园大道“京津路”,将校园主体建筑一线串珠,拾级而上,给人大道之行、奋发图强的激励。天人合一思想已渗透到校园建设每一个角落:“天问路”寓意上下求索、不懈追求真理。校园两大广场取名“明德”与“慧智”,则将道德育人、启迪智慧的办学宗旨抒发得淋漓尽致。“和山”和“遇湖”则承载和谐校园建设的内涵。
同时,“天人合一”还衍生出了“明德、自强、敬业、崇技”的校训,激励、鞭策着职院人克难前行,搏击中流。
文化不仅仅体现在有形的物质上,更潜移默化渗透到学院每个师生行动中:在全国高职技能大赛中,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师生总是捷报频传;在抗洪救灾、援建共建的行列中,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师生总是倾其智慧和力量;在世界传统武术节、武当大兴600年庆典等重大经济社会活动中,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师生都是最亮丽的风景线,是最热忱的服务者……
展翅高飞
与发展大潮共脉博
2005年,在校学生3700人,现在近8000人,年均递增10%;
2005年,校园面积百余亩,现在近1000亩,接近原来的10倍;
2005年,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现在24.5万平方米,在全省高职中位居前列;
2005年,学校1门省级试点专业、2门省级精品课程;现在省级精品课程11门,其中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国家级重点专业6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实训基地3个。
短短几年,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办学规模与校园美化,专业建设与学校内涵拓展,均已不可同日而语。“学院破茧成蝶的背后,是历届省委、省政府,十堰市委、市政府大力关心的结果,是几代职院人心血和汗水浇灌的结果。”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顾善远、院长魏文芳说。
作为十堰市政府举办的唯一高职院校,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在湖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和十堰市委、市政府大力支持与社会各方关爱下,不断抢抓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机遇,坚持走特色发展战略、差异化发展道路,学院“双园融合”办学模式改革得到广泛认可。
目前,学院已建成近千亩、建筑面积24.5万平方米的新校园,建起6个国家骨干高职重点专业;3个国家级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引进17家企业及生产线入驻校园,与200余家大中型企业建立了关系紧密的合作关系。还与博世汽车检测设备(深圳)有限公司、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等国际知名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与德国大众等五大汽车公司开展合作,先后选派200余人次赴全球学习培训。
近年来,在全国高职技能大赛中,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师生总是捷报频传,毕业生成为深受长三角、珠三角和湖北汽车、旅游、城市建设等行业欢迎的人才,区域影响力、辐射力和服务周边省市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下一步,学院将以此更名为契机,进一步加快学院的改革和发展,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全面深化学院内涵建设,全力推进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进一步培育和彰显学院的办学特色,使之成为在全国具有较强影响力的高职院校和区域高职名校,切实发挥湖北高职教育的辐射带动作用。